温州女商人阿秋老挝(挝原来读作zhuā,现在读作wō)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位于中南半岛上,与我国云南接壤。不过老挝这个名字,直到元朝才明确出现在中国史书上。
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公元前2000年之前,生活在中南半岛的部落绝大多数是澳亚语系的部落,他们散居于河谷、盆地、沿海和内陆低地,属于渔猎民族,但也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已经使用印纹陶和有柄的手斧。
公元前2000-前1000年在中南半岛东部(今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出现了马来人祖先,他们是羌人近亲,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公元前1000-前500年,在湄公河肥沃地区出现了灌溉农业。他们和原来的小黑人发生竞争或融合,因为智商优势获得胜利。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世纪,越来越多黄种人迁入中南半岛,包括藏缅语系和侗泰语系的部落,这里面就包括了今天老族人祖先哀牢人(老族)。
中国古籍把小黑人及混血后裔叫做“焦侥人”。按照中国传说,在帝尧时代,中原人就和焦侥人发生联系,还说他们善于使用“没羽”(一种弹石弓),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还见过矮小的焦侥人。
等黄种人进来之后才开始出现国家。老挝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叫做兰仓国(LanChang,南掌国),意思是“很多象”,——迄今老挝首都仍然翻译为“万象”。仓就是象的意思。兰仓、澜沧和南掌,都是同一词源,而“兰”和“老”指的都是今天老族及其祖先,他们从北方的中国带来了铁器。不过此时小黑人仍散于中南半岛各地。
老族是傣泰人祖先哀牢人的一个分支,老和牢实质是同一个词,汉字写法不同而已。傣泰人包括今天傣族、印度阿萨姆人、缅甸掸人和泰国人旧称暹罗人,这些词源都是一样的,即萨姆=掸=暹,因为内部方言而读音有差异所以汉字译名也不一样。
按照老挝自己的传说,其祖先叫昆婆沦(KounBorom),是中国傣族祖先(哀牢夷)一个首领的后裔,他把自己管辖的地区分给七个儿子,建立七个政权。
长子昆拉(LounLa)获得的土地最大,他建立了兰仓国(LanChang,百万象之意),也就是今天老挝的第一个政权。
中国史书上的记载:哀牢人祖先“代代相继,及分置小王,往往邑居”和这个传说相呼应。汉明帝时期,中国有民谣“渡兰仓,为他人”。兰仓即是今天的澜沧江(湄公河),也是指兰仓国。根据《太平御览》(卷七九○)记载,其经济实力远高于原来的小黑人,兰仓国还掠夺小黑人作为奴隶,并称之为“猩猩”。
大约在中国六朝的时候,中国史书把今天老挝南部的一个国家,叫做狼臙裸国或狼(月+荒)国,很可能是狼(月+仓)裸国的讹音,即和兰仓、南裳是同一个名字。《太平御览》(卷七九○)记载,他们已经开始使用黄金进行商业活动——交市。
唐朝文献里记载这样一件事:709年,昆仑国遣使至唐朝,并送礼物。昆仑国指的就是老挝。
昆仑人原来是对黑人、小黑人的称呼,中国历史文献称黑人为“昆仑之类”。之所以把老挝叫做昆仑国,应该是当时老挝小黑人——卡族数量不少的缘故。当然唐朝提及的昆仑奴,不是仅仅指老挝的卡族,而是包括东南亚、南亚黑人以及被阿拉伯人劫掠而来的非洲黑人。
按照中国史书记载,陆真腊国王号笡屈,可见当时的老挝可能是柬埔寨(陆真腊国)的附庸。“笡屈”意思是“挝王”。挝是Chwa的音译,及古都瑯勃拉邦。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挝家、窊裹、笡屈,都是同一个单词。
大概在9世纪初,老挝摆脱真腊控制。中国称老挝为“南昌国”,825年,南昌国派使者来中原,带来的礼物有玳瑁(一种乌龟)盆、浮光裘、夜明犀等。
南昌国应该是兰仓国另一种音译。但是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南诏,仍然称老挝为“昆仑国”。860年樊绰的《蛮书》,就转述了南诏人关于“昆仑国”的国情,包括其经济政治军事等。
元朝统一大理之后,曾发兵攻打八百媳妇(泰国的老族)无果,这样大理国对老挝的威胁消失了。
宋朝晚期到元朝初期,老挝处于分裂状态。到元朝晚期,小乘佛教在老挝得到快速发展,国王范甘了统一的国家。
此时,中国史书上第一次出现“老挝(原读zhuā)国”一名,或别译为老抓,尞渣,均为瑯勃拉邦的古名C’hwa之译音。
此后,中国和老挝一直处于和平友好状态。一些华人迁居老挝,教会老挝人制酒酿、养蚕丝。官方也不断有使臣往来,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史不绝书,直到近代法国侵占老挝为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