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72手电筒9月3日是国人的期待饱含对先辈的告慰、对和平的珍视与“不忘来路、方能前行”的集体共鸣。纪念不仅是回望荣光,更是为践行“居安思危”。为此我们精选了历史、文学著作,邀读者在文字中赴这场“历史之约”,从多角度读懂胜利来路与居安思危深意。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和分析。全书依时间顺序(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分为18册,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清朝的宏观战争和微观战役的具体情况。 中国历代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代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在本套书中都有着系统的叙述与论断。此外,本套书对军事地理、地形地势的展现也相当重视,绘制了700余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本套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本书是关于“二战”史的经典著作,由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军事生涯基础上,广泛收集各类文献资料,深入采访战争亲历者,耗费多年心血写成。这部著作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梳理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展、潮流起伏,横向讲述了欧洲、北非、苏德、太平洋等各大战场的重要战事,用严谨的笔墨描绘了“二战”历史全景。同时,利德尔·哈特站在军事理论家的高度,对参战国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行动做了透彻讲解与精彩点评。自问世以来,本书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全球“二战”史爱好者绕不过去的经典。
1945年7月,“二战”接近尾声,哈里·杜鲁门、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齐聚德国柏林郊区的波茨坦,召开会议,磋商世界的永久和平。赴会代表们下决心要吸取教训,避免1919年《凡尔赛和约》中前辈们所犯的错误。然而,在如何结束眼前的战争、如何处理战败国、欧洲重建方案、战后各国利益划分等问题上的激烈争论和暗箱博弈,撕裂了代表们的愿望,使他们黯然认识到,这场谈判所塑造的世界新秩序,注定会支配战后世界一百年的走向。 本书聚焦“二战”后期的一个历史细节——波茨坦会议,用精到而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苏、美、英三国之间矛盾重重的利益诉求,也对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艾德礼等政治人物做了生动的素描,是世界格局变迁、地缘政治划分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汪精卫投敌始末”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大陆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战争风云》(1939-1941)和其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2-1945)用小说笔法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战争与回忆》(1942-1945)和其姊妹篇《战争风云》(1939-1941)用小说笔法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1942年4月,斯洛伐克犹太人拉莱被强行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会说多门语言的拉莱被迫当上集中营里的文身师,他不得不在成千上万个囚犯的皮肤上留下永久的印记。在集中营里,拉莱目睹过可怕的暴行,也见证了人性的善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利用自己的特权,靠着从被杀害的犹太人身上搜罗来的珠宝和金钱换取食物和药品,来延续他幸存同胞的生命。《奥斯维辛的文身师》取材于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关乎人性与希望的故事。在纳粹的阴霾下,见证奇迹与爱情的永恒。
9·3阅兵将至,我们期待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与历史的对话、对和平的宣誓。这些书籍能帮我们提前读懂仪式深层意义:“钢铁洪流”告慰先辈抗争,民众期待彰显“不再受辱”的坚定,“居安思危”是从历史中学会的生存智慧——80年前靠团结正义胜利,如今仍需以清醒力量守护和平。
我们当在文字中回望军民浴血奋战,在故事里读懂世界反法西斯并肩前行。对阅兵最好的期待是读懂历史,对胜利最好的纪念是汲取力量,在居安思危中守护和平,在铭记传承中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