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接线排不管通过什么渠道联系,要么电话不通、要么机器人回复,始终无法像其他产品一样联系到人工客服。
前两天,主持人谢娜的微信登不上去了。百般折腾无果后,去新浪微博发帖求助,并@了微信团队。
谢娜发微博的时间是 17 点 53 分,然而就在 4 分钟后的 17 点 57 分,腾讯客服主动联系了她。
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这响应速度绝对可以啊,难不成腾讯客服团队里有娜姐粉丝?
由于粉丝量太大,粉丝留言蜂拥而至,留言区一片骂声,俨然一副要上热搜的节奏。
此时腾讯客服坐不住了,不到 10 分钟后,又在谢娜微博下留言,这次语气明显比上次亲切不少。
40 多分钟后,腾讯客服也发微博回应,表示已协助娜姐解决问题,并发布了一个同类问题的处理方案视频。
先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网上说腾讯客服体验很差的人很多,是腾讯不想把客服体验做好吗?
就拿微信说吧,这个月活 12 亿的产品,用户画像的跨度非常大,加上每个用户使用终端和环境的不一样,出问题的频率很高。
以 2019 年全年为例,腾讯客服服务的用户数接近 3 亿,服务次数超过 8 亿次,月均服务用户数近 2500 万。
如果按照每一位人工客服平均每天服务 100 次、全年服务 3 万次计算。
腾讯想靠人工客服来满足 8 亿次的客服量,就需要近 30000 名人工客服。
腾讯 2019 年的员工总数才 5 万多人,如果按照这个客服需求配置,客服团队将成为公司人员开支最大的一项。
这种方式成本高且效率低,作为一家商业组织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划算的生意。
也就是说,一个同时使用微信和腾讯视频的用户,在产品视角下其实算两个用户。
有人可能会说了,那像阿里和京东这样的平台,用户量不同样很大吗,为什么他们的客服体验做得不错呢?
腾讯的产品类型包括社交、游戏、工具等多品类不同领域的产品,每一类产品的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类型都不一样。
比如微信登录不上和王者荣耀中的一个皮肤购买问题,就是两类完全不一样的问题。
而京东和阿里的产品类型其实就只有交易,虽然货物很多,但在产品层面,它们就是一个交易产品。
涉及到交易环节中的问题类型是相对固定的,无非是商品问题、物流配送问题、售后问题。
腾讯大部分产品的服务主体就是腾讯自己,所以腾讯需要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它跟用户的关系是一对多的。
而京东阿里这样的电商产品的服务主体除了平台本身,还有平台上的卖家,而且卖家是服务主体。
这些卖家会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比如商品问题、物流配送以及售后问题等,他们跟用户的关系是多对多的。
这就相当于把海量的个性化服务转嫁到平台商家去了,而平台本身的服务量就不会很高。
所以,产品类型和服务模式的差异,导致腾讯无法像京东阿里一样提供类似的客服体验。
基于上面提到的产品类型和服务模式的差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腾讯的客服服务很难标准化。
就拿微信登录不上来说吧,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网络问题、账号异常、数据异常等都可能。
如果要提供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很难覆盖所有场景,所以只能针对某一特定场景提供特定的解决方案。
用户退换货怎么操作、用户不满意怎么赔付等,都可以形成 SOP(标准操作流程)。
另外要说的是,之所以用机器人当客服,这也是当下唯一能做的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通过 AI 客服持续训练机器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只要数据在持续积累,模型在持续优化,机器人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上升。
客服官网里有对各类产品的不同解决方案,分类比较细,这也是用户体量大、产品类型多、服务无法标准化的直观解决方案。
话说回来,像微信这样的产品是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的,从成本的角度看,投入巨大资源满足用户的客服需求,ROI 也是不划算的。
当然,并不是说免费的就应该给服务打折,而是在可控成本下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
如果你自己做生意或者创业,对成本和收益会更加敏感,而不只是只凭用户视角判断。
这是一个更专属的基于权益的高端服务,可能也是能最快时间联系到人工客服的渠道,不过是在游戏领域。
根据不同的心悦等级,会划分不同的权益,基础权益是要达到 5000 块以上的消费额度。
这跟我们去一些服务场所消费是一样的,免费的总是基础款,付费的总是增值款。
腾讯客服只是互联网服务的一个缩影,不管是传统生意还是线上生意,都离不开成本这个大话题。
改变来源于对品质的不懈追求,来源于对用户价值的持续探索,来源于对用户的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