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典我们常听身边的朋友说,每天总是感觉晕晕乎乎的,不想吃饭,也没有力气,去医院西医说是亚健康,中医讲湿气重!关于“湿气”问题我们走访了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何立教授,请他为大家做解答。
生活中所说的“湿气”,是中医上讲的“湿证”,也被称为“万病之源”,主要是由湿邪所致的疾病和症状。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气就容易入侵身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湿气对我们人体的侵害非常大,因为它容易渗透,喜欢与其他邪气共同“作案”。比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寒湿;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称为暑湿,这些湿毒一旦侵入人体,容易侵犯多处脏腑而致病。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哮喘、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甚至恶性肿瘤都与湿邪有关。
另外,中医认为,湿属阴邪,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点,最为难缠。正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祛”。
《黄帝内经》根据湿邪形成的来源不同,将湿邪致病分为外感和内生两个方面,天地湿气造成湿邪外感,恣食肥甘厚味造成脾胃运化失常,湿自内生。
我们体内的湿气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外湿内侵,外湿就是外界环境非常潮湿时,人久居或久接触如此环境,易引发体内湿气重;另一种是湿浊内生,内湿是体内代谢失调的产物,内湿的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有可能是素体脾虚,也有可能是饮食所伤,譬如日常吃了很多油腻或生冷食物或素好饮酒,脾胃运化失常,会引起体内湿气重。
这其实是很多人认知的一个误区。湿邪是六淫的一种。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等特性。一般偏阴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的人更容易感受湿邪。体质禀受于先天,形成于后天,更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湿气的轻重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不明显,更多是与个人体质有关。
痰湿体质的人,常表现为,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肢体倦怠,或伴恶寒发热;或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或为局部长痘,或皮肤湿疹、瘙痒;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腹胀腹痛,大便稀溏,小便浑浊。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以上症状不需要全部具备,出现二到三种就该引起注意了。
除“湿气”,健脾是关键, 脾主运化水谷、水湿,无论感之于外或生之于 内的“湿气”,皆与脾有关,若想除“湿气”,必须健脾。同时,适当运动锻炼很重要,“动则生阳”,在清晨、傍晚等气温、光照合适的时候,适当外出活动,接触阳光,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还要注意饮食需调理,远离油腻烹炸、寒凉生冷的食物,应该多以清淡蔬菜水果为主。另外注意,适寒温、慎起居。夏季不要贪凉饮冷,居住环境不要潮湿。同时要注意不要熬夜。
当饮食起居调理之后仍不能去除湿气可以来医院就诊,用医药干预。比如,刮痧、拔罐、艾灸等祛湿法,对于排毒祛湿、驱寒祛风的功效都很显著,或者找相应的科室运用药物治疗。
鸡肉300克;薏仁20克,可提前浸泡;冬瓜500克,去皮切块;党参10克,可研末;葱姜适量。
鸡肉切块、焯水连同薏仁、葱姜放入砂锅中,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再加党参、冬瓜转小火慢煮至冬瓜熟透。
何立: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针灸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副会长,河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