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浒演员表经济下行背景下,年轻人将身体视为核心个人资产,健康消费逆势增长。消费逻辑从追求社会认同转向自我赋权,呈现五大趋势:运动专业化、养生碎片化、医美常态化、性消费个体化、疗愈系统化。技术穿戴设备与社交媒体驱动身体管理数据化,审美观念在女性主义与消费主义拉扯中呈现矛盾状态,形成脆皮世代特有的健康投资模式。
• 📉【脆皮世代】20+人群患癌率激增25倍,体检异常成标配,职场过劳与报复性熬夜加剧亚健康
• 📊【量化生存】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60+项指标,健康数据成为社交货币与行动指南
• 🏃【消费转向】健身从马甲线公里PB突破,中产运动成阶层标签,户外装备年增141%
• 🛠【技术赋能】医美市场规模突破2880亿,微调常态化,口服减肥药上市首日搜索量翻倍
• 💄【审美悖论】脂包肌与多元审美崛起,医美消费却持续增长,容貌焦虑转向隐蔽化改造
• 🧘【身心革命】疗愈经济年增34.5%,胃/皮肤被视作情绪器官,颂钵疗愈播放量破43亿次
在“经济下行”“环境不好”乌云笼罩下的这一代人,能够掌控的事物变得愈发有限了:不确定会不会被裁的工作、不确定能不能偿还的债务、不确定能不能结婚的恋爱……当外部世界的确定性被逐一抽离,个体能掌控的场域从社会退诸家庭,乃至最小的单位:“我”。
麦肯锡2024年发布的《未来健康调研》发现,在中国,62%的消费者将健康视为日常生活的首要关注点,这一比例显著高于美国的41%和英国的29%。与一年前相比,更多中国消费者现在更加重视健康。即使在总体消费水平下降的情况下,74%的中国消费者也表示会增加健康相关支出。即使面临经济压力,绝大多数人更愿意优先投资于健康。
过去,人们更倾向于将身体管理视为自律的表现,而自律指向一种社会性的获得。例如耳熟能详的“自律给我自由”便是一句典型的口号:身体是一种公共性资产,越自律、身材越好、越健康,社会评价越高,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也越多。
如今,这句话的语境逐渐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努力工作未必能够加薪,但努力健身一定会改变身材。一方面,健身带来的反馈是显性的,另一方面,运动本身也逐渐成为一种在生活中主动夺权、掌控自我的方式,焦点从获得社会认可,转向了对自我的认同:不仅是“外貌管理”,而是全方位的自我关怀。
和十年前主张“自律即自由”的身体规训逻辑不同,当代的身体消费正剥离公共性期待,转向更本真的自我赋权。在社交平台上,“5公里PB(个人最佳成绩)”取代“马甲线打卡”,冥想App替代宗教慰藉,“改善情绪”逐渐成为更多打工人运动的第一动机,“身体”在不断被重新定义,成为应对复杂动荡世界的最重要且最唾手可得的工具。
从消费趋势来看,近年来人们对身体的关注愈加深入,健康、运动、饮食等方面的消费不断增长。梅洛庞蒂提出的“世界的问题,可以始于身体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而非仅是哲学的沉思。
如今,我们和身体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身体的态度?我们总结了当下身体的消费特征,通过了解当代人在为身体的哪些维度花钱,或许我们能更理解“身体”的语境变迁,更了解我们的身体。
拉长时间轴,从“修身齐家”的道德载体,到“东亚病夫”的国族符号,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工具,到消费社会的细分战场,从在社交媒体塑造的网红姿态,到AI赋能的变声换脸,中国人的身体在乎史,既是一部文化观念的演进史,也是一场话语权的争夺史。
先秦时期兴起的百家哲学,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身体处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处境下,哲学的思考及垂问都源自人身处境的“忧患”,这也决定了它的底色与西方诞生于城邦中的“惊奇”“爱智”根本不同。
在显学儒学的主导下,“身”和“我”逐渐需要被置于更大的共同体,即在“家-国-天下”的结构中,才能得到正视和理解。权力关系先于身体,从《左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到《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俗语,忠孝开始为身体戴上枷锁。
始自隋唐的科举制度成为读书人的主要晋升途径,教育导向重文轻武,社会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阶层跃迁的方式决定了主流身体符号叙事的演变,身体孱弱白皙成为文人清贵的符号,与上流阶层叙事绑定;而强壮黝黑则与莽夫、劳动人民等形象紧密关联。
随着宋元明清理学的发展,个人的主体性从“身”转移到“心”,从“修身”转移到“致知”,对身体的限制也发展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漫长压抑,发展出诸如裹小脚的畸形审美趋势。身体自此开始退隐到历史的幕后,整个社会长期处于这种对身体忽视的氛围中。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而中国在军事对抗和社会发展中处于劣势,当时中国人身体孱弱,被西方媒体嘲讽为“东亚病夫”。身体成为国家之间政治较量的符号,直到1984年奥运会中国人拿下第一枚金牌,才打破这个蔑称及其背后的人种歧视。
进入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身体”不仅是劳动的工具,也是国家经济复苏的社会资源。公共场合中张贴的“劳动模范”,都会有强烈的身体性意味:坚毅的脸庞、刚健的肌肉、黝黑的肌肤,代表着劳动人民的蓬勃向上。“强健体魄”在本质上是为了“服务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生产方式的改革推动了身体的变迁,机械化取代了大部分纯粹的身体劳动。义务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体”的教育优先级是远低于“智”的。当社会的流动跃迁通道与“智”,即学术表现再度紧密关联在一起,身体教育就成了应付素质教育的场面话,或是少部分人(体育生)就学就业的特殊通道。除此之外,身体在国家机器面前,依然时常面对被限制的情况,比如宏观的计划生育,或温水煮青蛙的996。
后疫情这几年,身体以一种高度个体化的叙事方式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健康从社会义务变成了个人的追求,不断强调追求身体健康、身体美的过程,也是个人在大型社会管控后逐渐从集体中剥离、重建边界感的过程。类似的叙事有:生育从过去集体性的“传宗接代”,到个人化的“妊娠纹”“尿失禁”“身材走样”;从养好身体才能挣钱、“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到以身体健康为本位。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和穿戴技术的发展,身体和容貌成为社交和流量货币,年轻一代人将身体视为“可投资、要修正的私人资本”,消费决策更倾向于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身体状态,实现身体机能的优化提升,这种数据化反馈机制重构了人们的健康认知模式,身体进入“量化生存”时代。
除了作为大背景的文化历史,倘若把时间轴定位到近几年,可以拆为商业、社交、身心功能、技术四个维度,从大的趋势上,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呈现出越来越在乎的态度。
2024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上发布的调查显示,过去十年内,在14个国家中,年轻人群的癌症发病率正在上升。
国内也有类似的趋势,北京同仁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2007年至2021年间,年轻人(1997年至2001年出生的人群)被诊断患有肥胖相关癌症的可能性,是1962年至1966年出生人群的25倍。
在追求效率的功绩社会中,过劳已是普遍状态,用健康置换收入、成就已经是年轻人默许的规则。2023年,中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近49小时,超出法定工作时间11%。
久坐、熬夜、饮食不规律,早就已经是大范围的职场常态;而休息时间被工作和通勤压缩,使得“报复性熬夜”越来越普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亚健康生活习惯,是当代年轻人的共性画像。长期屏幕使用导致视力下降、颈椎变形、褪黑素分泌抑制等问题。久坐办公与游戏娱乐叠加,使腰椎问题呈现显著代际差异,外卖依赖导致高油高糖摄入,胃癌年轻患者比例10年翻倍,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提升。
结果是,年轻人几乎人均“有病”。逛一圈小红书、抖音,可以确诊10个慢性病,“20岁的年纪,60岁的颈椎”。体检报告显示结节、尿酸高等代谢问题年轻化,换季时易出现皮肤过敏、口腔炎症等反复性小病。
在心灵上不少年轻人也呈现出“脆皮”状态。比如近年来,年轻人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医疗资源则显得捉襟见肘:一线城市精神科/心理科资源一票难求,上海精神卫生医院的心理咨询通常需要排队至少六个月。比起寻求专业的建议,年轻人更愿意转向更方便、快捷的线上咨询平台,或者其他途径的身心灵疗愈。
在国内,社交平台上掀起的女性主义运动普及了“容貌焦虑”“身体羞耻”“男性凝视”等概念。人们开始谈论,身体是被社会性别规训的身体、意识形态的展演场所。
房间里的大象开始被正视了,但时尚工业和社交平台依然在源源不断创造“美的神话”,只是形式从单一的“白幼瘦”变成了多元的“美”。新自由主义经济推动下的市场化审美,搭配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呈现出一种多元且矛盾的局面:旧的审美脚本尚未完全退场,但建构性的个性化审美也还未能成为主流。
女性主义运动虽然启发了对身体规训的反思,但女性群体内部的观点依然存在分歧。一部分女性通过反抗传统审美,寻求身体自主:父权制/传统话语下的“美”即是不美,她们选择不化妆、主动变丑拒绝“服美役”;而另一部分则认为爱美也是自由,她们主张,拒绝“服美役”本质上是一种新的规训形式。
在美与丑之间,在自由主义性别运动与消费主义的双重裹挟之下,商家品牌有了介入的可乘之机,不论美丑往往最终都指向了生意。一个例子是:同样一个品牌的不同口红色号,完全可以一边用“斩男色”文案吸引传统审美的女性群体,一边用“女王”或者“拒绝男凝”的口号式营销来兜售“男性可能不喜欢”的小众色号。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身体在消费社会的广告、时尚和大众文化中完全出场,人们给身体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在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使得身体成了这个消费社会中“最美的消费品”。
审美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美丑判断,而更多地指向了一个巨大的商业体系:消费者的身体和审美需求被精准化、市场化,一个美的神话产生,便产生一次消费;女性,甚至男性,都在被迫一次次关注自己从未关注的身体部位,意识到它的不完美,并为之买单。
早期广告常常通过制造关于身体的负面情绪、制造恐惧、制造问题卖东西,如制造“腋毛焦虑”“胸部焦虑”等,这很容易给女性带来心理压力,如导致抑郁症、进食障碍、低自尊等。而如今,品牌营销更多地被温和地包装为悦己的话术:“爱自己”,甚至是“成为自己”“更好的自己”。如果你爱自己,你就要投资自己的身体,购买特定品牌的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也是消费的推手。身体改造的技术发展,推动了更多直接对身体进行改造的消费,诸如医美、抽脂术、隆胸术、被称之为“换头”的面部整容术等,让人们的身体成为了仿佛可以无限重塑的对象。
中青校媒一项针对全国不同地区2063名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59.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容貌焦虑,其中女生中度容貌焦虑的比例高达59.67%,而男生则为37.14%。中国青年网的另一项调研发现,在受访大学生中,有四成认为自己太胖,近二成认为自己太瘦。在身高方面,也有近六成的人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
从报刊杂志出现,到电视、电影、社交媒体,身体来到视觉的焦点,成为娱乐化和物化的对象。从“A4腰”“直角肩”“蜜桃臀”,到抖音上流行的各种手势舞挑战,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成为一张名片,先于一个人的性格、谈吐、教育得到优先评价。
社交平台每天根据用户的偏好推荐海内外的美丽面孔:明星、颜值主播、美妆博主,比较标准从同大院里的小王小李,变成全世界最好看的明星、网红。人们更容易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意。结果是,人们的审美阈值不断拔高,无论是对自我容貌的要求,还是对择偶的容貌要求,都会因为互联网上美丽的“幸存者偏差”而变得更加严苛。
疫情期间,线下生活退缩到赛博生活,社交媒体上的虚拟形象成为越来越多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时,视频通话变得频繁,人们频繁需要在线上展示自己的脸,于是开始看到并苛责未曾发现的一系列“缺陷”。《经济学人》1月的期刊用“像素化的自我厌恶”准确描述了这一现象。
随之而来的即是对不完美的改造。2021年,在美国,五分之四的面部整形外科医生报告称,明确为了在视频通话中改善外貌而寻求手术的患者有所增加,生意也相应激增。根据行业组织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的数据,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整容手术数量,包括填充物注射等非侵入性治疗,从2019年的2500万例跃升至2023年的3500万例,而这一数字还不考虑无执照的整形外科医生。
在中国,该行业在2021年至2025年间规模翻了一倍,预计到2030年还将再次翻倍。
如今,年轻人积极投身于各类户外活动,如跑步、攀岩、滑雪、飞盘、腰旗橄榄球、威浮球等。借助这些小众的户外活动,他们塑造个性化的标签:热衷马拉松的年轻人,在社交中被贴上“自律”的标签;投身滑雪运动,容易被贴上“中产”“阳光”“热爱生活”的标签。
在共同参与活动过程中,年轻人能够融入特定的社交圈子,在共同的兴趣圈层中展示自我价值。一个小众户外爱好者的典型活动日程是:周末与“滑雪搭子”驱车前往城市周边的滑雪场,从熟练掌握规则和技巧、可以自如地在冰雪上滑行,到掌握更加高难度的滑雪技巧;在兴奋而疲惫的一天结束后,把自己学习和进步的记录上传到社交平台或者“精装朋友圈”,收获点赞和评论。
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多项身体指标,像心率、睡眠质量、运动步数、卡路里消耗等。这些量化的数据能够提供清晰的健康状况反馈,使得人们能更直观地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从而激发了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家用仪器的出现同样意义重大。血压计、血糖仪等家用医疗设备,让人们无需频繁前往医院,在家就能测量关键身体指标。
身体指标的量化不仅为个人提供了行动依据,也在社交层面产生影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讨论运动数据、睡眠监测结果等,数据化自我监管成为一种潮流。
在运动、健康、审美、性、情绪这五个身体的不同维度,消费都有不同面向的增长趋势。我们分别总结了这五个维度的消费特征。
这几年,一波接一波的小众户外运动接连突然受到关注,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又把这些原本小众的运动推到大众面前。飞盘、露营、骑行、徒步、滑雪、潜水、攀岩,乃至2024年爆火的垂直马拉松,无外乎从鲜有人关注的小众爱好,一夕成为热门项目。
这一类小众运动往往被概括为中产运动:学习成本高(所以需要花钱聘请教练)、所在地点交通不便(所以需要有车能驱车前往),与其说单次体验成本高昂,不如说其背后象征着一定的经济实力。由此,这些运动成了有钱有闲的筛选机制,象征着健康、时尚、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成为中产身份的外化标志和阶层跃升的重要添头。
随着跻身进入中产阶层的人/家庭变多,中产类的运动更普及了。有统计发现,当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时,郊游、登山、垂钓等活动开始流行;而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时,潜水、骑行、滑雪等更具挑战性和专业性的户外活动将获得更好的受众基础。如今,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2万美元,远超这两个关键节点,许多人已经具有相应发展户外运动爱好的经济基础。
与此相应,专业装备消费也被带动增长。2023年户外装备细分市场中,滑雪占20.41%、水上运动占19.58%、露营占10.89%等,已呈现出垂直细分化的趋势。京东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骑行运动产品的购买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五成,而公路车成交额同比增长141%。据预估,到2025年,运动户外用品消费市场规模将以双位数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大,接近6000亿元。
如今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有认知,一份体检报告上十几个异常、一口气能报出自己身上好几个慢性病、打一个哈欠就能闪到腰,看一档综艺就可能气到进急诊。
在三甲医院做推拿、颈椎牵引、体态评估、睡眠改善、运动康复、针灸等项目的人群里,年轻人越来越多。据2024年麦肯锡的《未来健康调研》调查,Z世代和千禧一代消费者对健康的投入比前几代人更多,中国消费者尤为如此。“健康消费”越来越成为一项“刚需”,身体的消费,成为宽泛的对“我”投资的一部分。
突出的矛盾是,越来越多人无奈地接受身体越来越差这一事实,但依然没时间保持养生的生活习惯,“一边拿命换钱,一边花钱续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于是,很多人只好见缝插针地养生。健康的生活变得碎片化,由系统、整体的方法论变成小段小段的放松,比如20分钟公园疗法、到写字楼底下抱树、在绿地晒5分钟太阳、在出差酒店的健身房锻炼半小时。
点一杯加上陈皮、肉桂、阿胶、山药的奶茶,花两元买一小罐维生素,买一点营养品如阿胶糕、即食燕窝、酵素果冻或奇亚籽,购买红豆薏米水、带有一整根小人参的饮料瓶,也成为常见的散装中式养生。
“奶茶中药化”“滋补品零食化”“中式养生水”等产品消费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态势,对一波又一波渴望养生、但懒得煎中药的年轻人来说,这提供了一种健康捷径。
天猫健康数据显示,办公室以及居家养生场景是滋补类目下的高增长赛道。在过去一个财年,养生饮增长40%,芝麻丸增长30%,燕窝粥增长300%。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中式养生水市场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亿元。
即便在健康概念下武装的年轻人,明白这些零食饮品更多只是安慰剂效应,但仍然愿意求个安心。这是一种“开心式的健康”:想要获得健康,但也希望能轻松不费力,不想真的为了健康牺牲零食饮料自由。
除了“食补”养生,年轻人也在追求获得一点多巴胺的同时,尽量能更健康。零食饮料标注“0反式脂肪”“饱和脂肪”“可可脂”“0糖”“无蔗糖”成为常见营销手段。霸王茶姬等时尚茶饮也计划将在每一杯奶茶上公开成分表。
也许人们并不会指望一包零食或一瓶饮料真的能促进身体机能,但抗炎、营养、低糖、低脂等关键词已经融入商品世界,不直接地解决某个身体的问题,但是指向了一种松弛有度的健康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完成“我在意健康”的日常KPI。
CBNData发布的《2024新健康消费生活趋势报告》显示,62.5%的受访者表示力求通过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优的健康回报。这些资源投入包括但不限于时间、金钱、精力、学习成本以及潜在社交影响等机会成本。
不同营养学流派的理念被简化,变成以单一元素为主题的生活方式一直在轮番上演,轮流占据人们的心智。比如低碳水、低脂肪、低糖、低盐、低加工、低麸质、低DII值、低GI。
轻断食,16+8,各种各样的饮食方法层出不穷。“抗炎食谱”“抗糖食谱”一度火爆,绝大部分健康食谱宣扬的都是很类似的理念,归根结底无外乎是合理控制饭量、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少吃加工食品、了解自己的过敏源并避免摄入、食用低升糖食物等。但因为缺乏底层的认知,以及营养学本身过于复杂,大多数人还是会依赖于网上的食谱分享,并且被引流到一个个瘦身减脂群。
做不到完全照着营养食谱吃的年轻人,还有一条看似轻松的捷径可走:营养不够,补剂来凑。2024年“双11”活动期间,美团医药平台上营养保健类单品如软骨素钙片、哈药钙铁锌、蛋白质粉均涨幅翻番,中医养生类产品的消费人群中,18至30岁人群占比52%,00后、90后成主力人群。
据《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国内营养品市场规模将达3200亿元,城市居民年均花费1000元用于科学养生,其中18—35岁年轻人占比达83.7%。
此外,如今人们追求的健康,要求产品与个人偏好、生活习惯高度匹配,吃养生零食,喝健康奶茶。追求预防式健康的散装养生可以分成四大派:
如今,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态度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对自身身体标准有着看似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却又深陷焦虑,不断追求更极致的“美”,永远难以满足。
社会不再单纯以“瘦”为美,大众追求健康、多元化、真实的美,抵制“畸形”审美,越来越多女性接受身材“不完美”,将舒适与自在视为生活的重要追求,而这一变化也直接推动了大码女装行业的蓬勃兴起。
另一个例子是,“脂包肌”在社交媒体上逐渐受到欢迎。过去人们执着于刷脂,追求低体脂和线条分明的肌肉,如今脂肪不再被一味排斥,人们接受自己不必拥有健身教练般的线条和低体脂率,有训练痕迹的肉感身材也大有受众。
但是,即便在整体社会观念倡导身体接纳的大环境下,对自己的身体,许多人依旧充满了焦虑。这种焦虑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对“美”的定义仍然是较为单一的。尽管多元审美在不断发展,但主流媒体、时尚产业等仍然在传播着特定的身材标准,如纤细的腰身、紧致没有皱纹的皮肤、修长的四肢等。
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微do”,通过身体改造缓解容貌焦虑。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2666亿元,预计2024年增至2880亿元。
整容、微调越来越不是一件不能摆上台面的事情。叶珂承认微do,在抖音上因为颜值骤然升高小火了一把的rapper李大奔也承认自己动了脸,《再见爱人》葛夕也不避讳自己垫过鼻子。
医美则是更加高效、直接的变美手段,项目有保质期,但是能快速看到效果。时间短、无创口、恢复快。据腾讯《2024年度轻医美消费趋势白皮书》,在轻医美市场中,光电类、注射类是最主流的项目。轻医美市场中,未来一年有34%的比例有轻医美消费计划,其中,32%为新增血液。
“无痛”的减肥也出现了。2024年底,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盈和口服版本的诺和忻正式在中国上市,随后进入国内医疗机构和线上买药平台。据华尔街见闻报道,诺和忻首发当晚,平台上司美格鲁肽相关商品的搜索量比前一天翻番;次日,“司美格鲁肽”位居美团买药热搜词前三位,相关产品实时订单量增长80%。
“性张力”“性缩力”替代“美”“丑”成为对长相的形容词,将性浓缩为一个个符号:眼神拉丝、提臀扭胯、黑丝白袜。而匿名的消费者,在性消费的对象身上,通过打赏、发弹幕,能够获得一种虚幻的权力感。
从选秀到短视频舞蹈,从男/女菩萨到擦边男/女,如今是社交平台上颜值被空前强调的时代,好看皮囊+擦边动作=流量密码。审美价值远比信息价值重要得多,知识付费比美女主播打赏难。
平权以一种曲折的方式在社交媒体的身体语言上得到实现,管你是男是女,曾经是什么职业,想快速火起来,“擦”就完事。2024年末,国家退役运动员吴柳芳在抖音平台上发布“擦边”内容,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简中博主也纷纷开始盘算着在OnlyFans变现。财报显示,成人媒体平台OnlyFans去年总营收达到66亿美元,光是给创作者的分成,就达到了53亿,无论是想找副业的律师、护士、教师,还是打算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健身教练、脱口秀演员,这里都有一席之地。
2024年,Pornhub的人均访问时长是9分钟40秒,比去年减少了29秒,从最近几年的持续数据来看,34岁以下的年轻用户的访问时长一直在下降。符号的泛滥,直接的后果是,除了传统的网站上,还有太多网站能够争夺年轻用户的“性注意力”。
在社交平台推荐系统的个性化推荐下,最符合审美的性化对象会在最合适的时间推送给不论是否需要的人,性唤起从(0,1)的非此即彼逻辑,变成了一道强弱的光谱,性刺激无处不在,但刺激的强度和性的神秘感却可能减弱了。
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一同发起的“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中,6828份有效问卷显示:年轻一代的性活跃度在下降。只有大约一半的95后每周有不少于1—2次,频率低于80后和90初。
女明星去年刘晓庆被几年前前男友曝婚内出轨,“74岁仍在忙着谈恋爱,有8个男友”的绯闻冲上热搜,网友们一反常态,年轻人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赞许和支持,尊称她为“庆奶”,而她被曝出的奔放直白的语音,也让年轻人自叹性精力和生命力都已经赶不上老年人了。
关于性冷淡的讨论,也延伸到了去年大热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当中。男嘉宾刘爽被认为是性缩力的典范,而他也在节目中被曝光三年没有。从公众反应来看,三年没有是不可接受的,但事实上很多婚姻正在经历这种无性状态。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指出,当今时代的性化“展示”,将他者的神秘感转变成了司空见惯的廉价消费品。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他者则成为了纯粹性唤起的对象。不具备“异质性”的他者,不能为人所爱,只能供人消费。
过劳的工作带来疲惫的躯体和内耗的情绪,和另一个人维系关系,既需要大量的情绪支出,也要面临关系的额外风险。在dating、situationship之外,更不费力的方式就是将性收缩到自己能够绝对控制的个人领域,只需要控制自己一个人的身体和情欲。
对性别关系的讨论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部份“顺直”女性在经历“生理性爱男”与“理智厌男”的双重矛盾,一方面透过具体的男性总是能够看到结构性的性别不平等,另一方面依然想与男性而非其他性别发展浪漫关系,因此“生理性喜欢”“荷尔蒙”“激素”都成为了解释这种矛盾的罪魁祸首。
性退缩到个人的领域,带来情趣用品的增长。《2022~2023年中国情趣用品行业及消费行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计生情趣用品的市场规模连续多年呈现稳定攀升态势,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1685.3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2081.3亿元。
越来越多人认同,身体是情绪的器官,人们越来越信奉“躯体化”的叙事:胃是情绪器官,皮肤是情绪器官,体态是情绪表现,脱发、长倒刺、发炎、溃疡、胃痛、疱疹、湿疹、失眠、驼背、圆肩、胖瘦、食欲的好坏、湿气重、免疫力低下都是情绪反应……
过去,身体的疾病很少被归因到心理疾病,身心灵如今被空前一体化地强调。市面上流行的疗愈观点认为,如果心灵是黑盒,身体被视作“我”能够直接与心灵、感受沟通的桥梁,通过身体的变化,能够感知到情绪的变化。从头到脚都是情绪器官,人们相信,“你不想面对的压力,身体会先于你表达出来”,身体出现状况是压力大的表现。
年轻人更加关注身心灵的紧密结合,瑜伽、普拉提等手段成为自我疗愈的方式。除了自我疗愈,人们也开始求助于疗愈师、疗愈产业。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疗愈经济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5%。
社交媒体也在助力疗愈新风潮。在抖音APP上,#心灵疗愈线亿的播放量,#声音疗愈线亿,心灵疗愈、五音疗愈、催眠、自我疗愈、颂钵疗愈等话题播放量也超亿次。
从单点的解决某个身体问题,比如缓解颈椎疼痛、改善睡眠,到整体性地提高身体的机能。用睡眠灯、减压香薰机,助眠喷雾搭配冥想APP改善情绪,近年来流行的冥想、显化,把身体的疗愈视作情绪调节的一部分,认为和身体建立正面的链接,可以实现更好的生活。
1.甘奇塔诺,M.(2024).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张亦非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5.麦肯锡:2024年全球大健康行业的五大核心趋势,年全球大健康行业的五大核心趋势/
7.贝恩发布2024亚太医疗健康消费洞察:主动健康管理成新趋势,Z世代引领潮流
9.上游新闻:我国户外运动人口占比仅为欧美1/5,登山成为在线旅游新发力点,
10.三联生活周刊:火遍全网的“抗炎饮食”,线页,Nip,tuck,lift,plump(注射、微整、拉皮、填充)
12.经济参考报:“悦己”催生庞大消费市场疗愈经济何以“疗”己“愈”人,
14.酷玩实验室,搞黄色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可能都误会OnlyFans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