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被删片段自2018年起,由古美路街道社区党群办主办,以纪实特写、口述历史、回忆录、散文、故事为主,围绕社区文化主题,讲述古美人、古美社区的故事,既有生活点滴,也有名家大作。“今日闵行”推出系列选篇,让我们和《大家古美》一起,植根社区、共襄人文。
早在1982年冬春之交,是我新婚的日子,温馨而忙碌。老房子要拆迁了,我和妻得搬到位于闵行西南,离我们厂不远的那个叫荷巷桥的小镇上去租房住。
这是个迷你型小镇。镇上的茶馆,时有江浙艺人来说唱;肉铺上午有点生意,食品、百货店店员常在门口聊天,街面的墙板陈旧,楼上的窗口晾晒着衣物。
顾姓房东三十多岁,是生产队的一个委员,我称他顾师傅,顾妻在服装厂工作,一儿一女都在镇北荷溪学校读书。顾师傅住房并不宽裕,两上两下,硬挤出一间出租,每月7块钱租金。我们和顾师傅家共用一口大水缸。
屋前是一条小河,连通着大河和黄浦江,每天潮涨潮落。涨潮时河水浑浊,须用明矾沉淀后才能饮用,河水没有漂白粉味,回味有点甘甜。
开春了,河口的垂柳冒出了嫩绿,河滩边长着很多马兰头和野荠菜。妻用采来的野荠菜包菜肉馄饨,真是鲜美。休息天,妻挖来马兰头炒着吃拌着吃,都是满嘴的清香。来不及吃的,妻用开水焯后晾晒成马兰头干,烧肉时放一把,别有风味。一段时间下来,竟晒存了一大袋,回市区我们就像农民进城走亲戚,带着自产的马兰头干和家人分享。
门前小河里鱼很多,常在柳树旁钓鱼的是厂技校的谢师傅,每次收获颇丰,看得我手痒痒。那天,我向他借来闲着的那根钓竿钓着玩,没想到一会儿就有鱼上钩。谢师傅帮我把鱼捞上了岸,是条斤把重的草青。我佯装要送给谢师傅,谢师傅坚决不要:“谁钓归谁”。
我喜不自禁地抱着鱼,一路紧跑,老远就呼唤妻的名字。晚饭吃着自己生平头一回钓的鱼,觉得胜过天下珍馐。第二天下班回家,两根泛着鲜青的竹竿倚靠在门前。这是房东儿子跟他同学要来送给我的。
我学会了在活水浜里钓鱼,从此家里老吃鱼,鲶鱼最多,也有昂刺鱼、鲫鱼。垂钓时看蓝天白云,呼吸清新空气,听鱼儿上钩时自己的心跳,拎着鱼篓回家时满满的收获感真是开心。
妻怀孕了,我们未来的小生命在一天天长大。妻开始拆旧被单做尿布、小衣裳。直到预产期妻才请了假。
回市区那天我们约定,我上午先去市里办事,妻中午出来,在我同学家会面后再一起去她娘家。妻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是“钱被偷了”,这可是我们的全部积蓄啊!马上生孩子坐月子都得花钱,怎么办呢?看着妻挺着大肚子,眼眶里含着泪,我一句责备话也说不出,赶紧好言安慰。好在女儿出生时母女平安,满月后,一家三口又回到了荷巷桥小镇的家。
妻产假后,工资打7折在家带孩子。女儿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她想哭就哭,常常闹得我第二天头昏脑胀。记得满六个月的当晚她就发高烧,让我们心急如焚……
顾师傅夫妇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女儿能坐了,他们拿来了他儿子女儿都坐过的竹制儿童椅。
我下班晚的时候已看不到落日,小镇上店铺都关门了。妻常抱着女儿在镇上边溜达边等我回家。一家人走在冷清的小镇上,看着女儿对我笑,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值了。在女儿满周岁时我们就搬离了荷巷桥。
岁月流逝,很多往事已渐渐模糊,但是,妻抱着女儿在镇上等我回家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至今感动;我还记得,搬离荷巷桥出租屋时那两根发黄的钓竿还静静地倚在房东家的墙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