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女张梦怡本文所述“三亲”史料指由政协文史资料专门机构征集、编辑、出版的,由当代重大历史事件亲历、亲见、亲闻者撰写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它是政协文史资料中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不能隔代相求的、极为宝贵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是由当代人记录的当代史。“三亲”史料强调选题要体现“影响力、推动力、史料价值潜力”,撰稿要坚持“真实、翔实、平实”,编纂要力求“把篇幅留给史料、把评论让给读者、把精神传给后人”;它以“史料性、三亲性、统战性、文学性、收藏性”的突出特点和“鲜为人知、拾遗补漏、片断完整”的体例特色在我国乃至国外史学界独树一帜,颇受国内外有关历史研究部门、研究者和部分读者群的关注,其“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周恩来总理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倡导创建的,他是这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文史资料历经50年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业,独树一帜,无可替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招待60岁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提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更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他希望过了60岁的政协委员都能把自己亲历的历史事件记载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并指示全国政协成立工作小组时其中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的组。根据周恩来这个指示,全国政协于1959年7月20日成立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首任主任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1988年4月改称为文史资料委员会,现更名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著名作家王蒙曾任十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相继成立了文史资料工作机构,开展文史资料征集、编辑、出版工作。
全国政协文史委在1960年1月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发刊词》中指出:“我们征集和编印稿件所要求的,是第一手的真实的历史资料,也就是作者根据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所写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此后,文史研究者把“亲身经历和见闻”概括为“亲历、亲见、亲闻”,并把它作为征编文史资料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则。这就是“三亲”史料的由来。
1962年12月20日至1963年1月11日,第一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了《全国文史资料工作概况》、《关于文史资料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确定了文史资料工作的方针、任务、意义和作用等重大问题,为形成全国性的文史资料工作体系打下了基础。
1982年11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将文史资料工作写进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从此,文史资料工作作为人民政协的一项日常工作有章可循。
2007年11月17日,全国政协颁发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人民政协成立48年来第一个以全国政协名义颁发的有关文史资料工作的正式文件。《意见》在总结近50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人民政协开展文史资料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文史资料工作的方针、原则和任务,围绕加强领导和开拓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成为长期指导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文件。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自1959年创建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自1959年至2007年,各级政协共征集40多亿字、出版了2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海南各市、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大多始于1984年(万宁县政协1964年出版第1辑《万宁文史》),至2007年,18个市、县政协共征集出版文史资料190辑、1544.8万字。由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的《海南文史》,于1989年5月出版第1辑,至 2008年10月,已先后出版22辑、644.5万字。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百余年来中华儿女、海南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事迹。
2007年11月,全国政协举办“人民政协文史工作成果展”,中共中央政协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观看展览,给予高度评价,赞扬政协文史资料“硕果累累,蔚为壮观,功德无量”。我省组织18个市、县政协文史工作成果参展,向全国政协推荐的《海南土改运动亲历记》(海南文史第18辑,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获优秀文史资料图书二等奖,《海南名人与故居》(海南文史第21辑,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博鳌春秋》(琼海文史第8辑,琼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获优秀文史资料图书提名奖。此前,1995年全国政协首次评选优秀文史资料图书,由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铁蹄下的腥风血雨――日军侵琼暴行实录》(海南文史第11辑)、《黎族史料专辑》(海南文史第7、9辑)分别评为文史图书优秀奖和文史图书二等奖。
2007年7月5日,2008年12月10日,海南省政协相继在海口举行《海南名人与故居》(海南文史第21辑)、《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海南文史第22辑)首发赠书仪式。《海南名人与故居》全书56万字,共收录79位海南古代先贤和近、现代名人。《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全书138万字,分上、下两册,收录了200余位中国(海南)天然橡胶事业亲历者的回忆史料文稿,该书被省政协主席钟文誉为文史“厚卷”,给予高度评价,他亲笔题字:“《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是一部史料、科研价值都很高的文史图书。为此书征集、整理、撰写、编纂的所有同志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李朱全同志就是最重要的一位。”二书作为海南名人史料研究和中国天然橡胶种植、科研史料研究的重要成果,被列为“海南省建省二十周年献礼图书”。省史志办、省档案馆、省图书馆,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三亚图书馆,海南日报社、海南广播电视台,各派海南省委机关等30多家单位接受赠书,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为此报道消息、刊登书评文章,发挥和彰显了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亲”史料是政协委员及其联系的社会各界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通过口述和文字记述本人所经历、所见证、所了解的历史片断,并由政协文史资料专门机构征集、编辑、出版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从学科范畴上看,政协“三亲”史料属于社会科学。即:社会科学――历史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史料学(区别于其他史学)――政协“三亲”史料学(区别于史志学、档案学等及其他文字与口述历史学),包括文字、口述、音像等文史资料及其理论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全面的颇具史料学特色的体系,大体具备了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
《意见》指出: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和培育的一项富有统一战线、政协特点的重要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重要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这个定位,从1982年制定《政协章程》到2007年颁发《意见》一直保持至今。1982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第十六条,2004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新《政协章程》)第十七条,都是这样表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根据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进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新旧《政协章程》时隔22年,只字未改。这段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把征集、研究和出版近代史、现代史资料作为文史资料工作的基本任务;二是在执行这项任务时不必与一般史学研究部门求同,而应当按照统一战线的特点去做。新《政协章程》第七条写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规定,明确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定位和方向,不仅为文史资料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独特作用与奠定不可替代的地位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为文史资料的征集、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1、“三亲”史料与史志资料的关系:前者是由政协向社会广泛征集的“三亲”作者忆述的历史片断,有着浓重的民间史料性质,后者是由史志部门编篡的完整、系统的历史述要,有着明显的官方史实性质;前者可作为后者的补充,后者可为前者提供史料线索和史实依据;两者征集的史料可以共享,或者协作征编、出版文史资料图书。
2、“三亲”史料与档案资料的关系:从历史资料的体例分类看,前者属于历史线索不求连贯但求脉络清晰、内容不求全面但求翔实丰富的向社会公开的历史资料,后者则是历史线索连接完整、内容全面系统而简略、具有一定保密时限的历史资料;从互补作用上看,前者可为后者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后者可为前者提供史料线索和核实所征集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3、“三亲”史料与文学纪实(创作素材)的关系:从两者内容互相交叉使用上看,“三亲”史料可为文学纪实提供素材,文学纪实中的真实历史部分也可为“三亲”史料补充材料或提供线索;从两者撰写体例的不同特点及互相借鉴上看,前者可吸收后者描写细节特征的文学写作技巧,后者可借鉴前者写人述事平铺直述的撰写手法。
4、“三亲”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三亲”史料是历史资料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量的历史资料则是“三亲”史料取之不尽的史稿来源,“三亲”史料和其他历史资料一样,都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材料。“三亲”史料不等于历史,但历史研究离不开“三亲”史料。“三亲”史料的存史功能表现在它占有丰富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历史研究的任务表现在它充分使用包括“三亲”史料在内的历史资料,鉴往知来、服务现实。
1、史料性。它为人们研究历史提供一定的文字、口述、实物(包括相片、音像等)、文献史料。史料性是历史研究资料的共性,而“三亲”史料的史料性则有它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碎而精”。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但却大多是历史真实的精彩片断,就像闪光的珍珠,通过一个个不同选题串起来,形成了珍贵的富有特色的历史资料。一般讲,史料有三种形式,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人们往往把政协文史资料归类为口碑史料,其实,它是文献、实物、口碑兼而有之,也有重要文献,也要征集实物,只不过是以口碑史料为主。之所以叫“文史资料”,就是因为资料是基础。它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研究党史、国史、军史,研究统战史、政协史,甚至从事一些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等等,都离不开“三亲”史料。
2、三亲性。它是历史活动当事人、见证者、知情者,根据亲身经历或见闻,回忆和记述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三亲”性是政协文史资料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生命力的基本象征。“三亲”性还体现了广泛性。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后人写前人的历史,是史官、专门工作者写史书。到了近现代,也是少数历史学家编写历史教科书,写史书,或者集中一个专门班子写某一段历史。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同过去历朝历代的修史不同, 突破了历史上后人写前人、少数人修史的格局。是“亲历、亲见、亲闻”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记述历史,从伟人政要,政协委员,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各种政治派别,各界人士,都来记录近百年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3、统战性。统战性也就是界别性、团结性、社会性。文史资料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三亲”史料征集对象、内容以及它的“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功能,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它鲜明的政协、统战特色,在政协各项工作中独树一帜,在史学界也独树一帜。通过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界人士撰写“三亲”史料,有效地扩大统一战线的团结面和联系面,生动而又亲切地发挥了独特的团结和教育作用。这是“三亲”史料区别于中共党史资料、国史资料、地方史志资料的重要特点。
4、文学性。史以文传,文因史重,以文述史,有声有色。“文”、“史”二字连用,可追溯到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其中有“文史星历”一词,这里讲的文史,就是指史籍。“三亲”史料不是一般的历史资料,不是用教科书语言、官方语言写的历史,也不是用文件语言写的历史,而是用文学语言记述历史所形成的史书、史籍。人们为什么喜欢读“三亲”史料?一是文字口语化,可读性强;二是有文采,好的史料文稿像传记,像散文,像纪实文学。精彩的“三亲”史料,既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又有熠熠闪光的文采,读来轻松活泼,如泉石流韵,很有味道。“三亲”史料的文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可读性、鲜活性,并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三亲”史料文稿通过它所表现的历史人物的主要特征、主要事迹中的具体内容细节,以及历史事件发生背景、条件、过程、影响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等,让读者从中受读、受益、受用。有着具体内容和故事情节的史料文稿,能让人激发读的兴趣,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能产生团结、育人的作用,能为作者提供文学创作的可用素材。
5、收藏性。“三亲”史料图书之所以被机构和个人收藏,不仅在于它具有权威性与影响力、具有历史研究及使用价值,而且在于它具备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相统一的特殊性质。如果文史资料读者读后随手扔掉,没有引起收藏兴趣,说明它或缺乏收藏价值,或它的收藏价值没有引起读者注意。思想内容和史料价值固然是收藏性的主要因素,但表现形式也是它本身所固有的重要因素。如,“HNWS(海南文史)标识”,表现了“政协组织、海南地域、文史资料”三个特征的有机统一,以富有海南黎族特点的图腾柱浮雕为书脊主体图案,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海南文史》的收藏象征意义。
古今中外的史书,大多以第三人称来记载历史。政协文史资料开辟了史学界“三亲”史料的先河。从狭义上讲,政协文史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多指“三亲”史料。通俗地说,“三亲”史料才是政协文史资料专门机构所要全力耕种的“一亩三分地”。“三亲”史料文稿的史料价值与可读性融为一体,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三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鲜为人知,最重要的作用是详史书之略、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丰富人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它与文献、档案资料相印证,开辟了史学的新领域。当然,有些史料,如口述史,也是历史当事人、见征人、知情人讲述或撰写的。但是,无论是征集对象的广泛性、出版题材的多样性,还是专门机构的职业性和撰稿人队伍的群众性,都不能与政协“三亲”史料相比。
“三亲”史料不同于史志或史书,更注重通过对历史真实细节的描述,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起到“拾遗补漏”史实的作用。同一件历史事件或同一个历史人物,在史志书上,只是简明扼要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而在文史资料图书中,则是一篇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史料文稿。如白沙民兵活捉空降蒋军武装特务这件史实,在《新海南纪事》这本史志中只记录了短短的一段线日,白沙县营盘乡民兵中队长符亚皇带领民兵在白沙县什骤岭活捉2名台湾派来的空降特务,缴获卡宾枪2支。海南行政区奖给符亚皇“民兵英雄”锦旗一面。《海南文史》第10辑中收录一篇4000多字的史料文稿“忆白沙县围捕空降蒋军武装特务”,不仅生动、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史实,而且对史志上的记载做了补充更正。如,在时间上,从我掌握敌人活动迹象到组织军民2500多人深入五指山腹地,前后三层包围歼灭22名空降特务,记述时间跨度历时一个月。在数字上,如敌我伤亡人数及敌我兵力对比,更加具体详细。敌我兵力对比为1:100,毙敌15人,俘敌7人,我方牺牲7人,伤7人。在人物描述上更是活灵活现,如化装成“理发员”的原文昌县县长、救国军海南纵队总司令被我军民生俘的过程,写得十分生动、传神。历史事件之过程与片断的动态呈现,使之具有更强的可读性。从一段话的史实到一篇呈现历史精彩片断、人物描述活灵活现的回忆文稿,“三亲”史料文稿与其他史书的不同,由此可见一斑。
“三亲”史料不是承担全面记载历史的任务,它的任务只是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某一历史片断。作者只是讲述我所亲历、亲见、亲闻的那一段历史过程。从历史事件的整体看,这些回忆片断似乎是零碎的,但从史料要素的个体看,这些片断又是相对完整的。历史的片断与片断的完整二者相辅相成,恰恰就是这种记录历史的体例与方法的独特之处,它既为当代人写当代史开辟了广阔的题材范围,又为后人研究史料留下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从纪实文学作品《突破北纬十七度》和文史资料图书《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的比较中,可以显而易见“三亲”史料这种“鲜为人知、拾遗补漏、片断完整”的体例特色。
两书反映同一重大历史题材: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历程。同样都是不可多得的大主题、大背景、大视野、大气象的重大历史题材图书。所不同的是:
①体例、形式不同。《突破北纬十七度》是一部峥嵘岁月、波澜壮阔的纪实文学作品,《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则是一部完完全全、原汁原味的“三亲”文史资料图书。
②编者、作者不同。《突破北纬十七度》由广东省农垦总局组织创作、5人创作组著作。《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则由文史资料专门机构――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牵头组织征集、编辑,海南省农垦总局、原热农院校和部分市、县政协文史委参与征集工作和提供稿件,200多名亲历者撰写史料稿件。
③表现手法不同。《突破北纬十七度》35万字,从“筹谋决策、进军南国、绿色征程,到科技之光、非常岁月、巴黎掌声”等7个方面,以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连贯地、集中地完整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全书涌动着文学手法,读起来文采激荡、气势磅礴,虽侧重于场面再现,但写人物或事件却简略交代,史料细节的丰富及历史片断的完整不如“三亲”史料。《海南天然橡胶事业》138万字,收录史料稿件266篇,通过“中央关怀,华侨贡献,风范长存,专家传忆,农垦创业,两院科教,纪事杂记”等17个专题,从不同的层面和历史片断再现了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将大量生动丰富、真实可信、翔实可读、平实可亲的史料呈现给读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比如,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经济封锁政策的背景。《突破北纬十七度》楔子(小说引子)用了6000多字的篇幅。《海南天然橡胶事业》许多篇文章都写到我国发展天然橡胶事业的历史背景,大多都是几句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话:帝国主义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橡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当在封锁之列,中共中央和主席决定我国自己发展天然橡胶。又如,《突破北纬十七度》第一章,主要写筹划实施在我国建设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重大决策。章节标题就极具文学色彩:筹谋,元帅的新战场没有硝烟。《突破北纬十七度》也写到特林司与何康及“草房大学”,但都着墨不多。《海南天然橡胶事业》不同,每篇文稿的标题都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对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忆述内容丰富、生动。如,“回忆周恩来视察西联观割胶表演”、“亲历我国橡胶树三次大规模引种试种的回顾”,对我国天然橡胶科教事业开拓者何康的忆述文章,在“风范长存”这一专题内就收录了9篇,3万多字。至于“草房大学”即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办学科研岁月,则用整整一个专题,收录了12篇由亲历者写的回忆文章。
可见,“三亲”史料与其他历史资料以及纪实文学作品相比较,不论是史料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是独树一帜的。
“三亲”史料是深深地埋藏在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的头脑里的,它的鲜为人知、它的弥足珍贵,就在于“‘三亲’史料不能隔代相求,人存史在,人故史亡”。因此,要选择哪些最具影响力、推动力和史料价值潜力的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作为“三亲”史料文稿和图书的征集、撰编、出版题材和内容及对象。
“三亲”文史资料图书从选题、撰稿到编纂是一个征集、编辑、出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题要体现“影响力、推动力、史料价值潜力”,撰稿要坚持“真实、翔实、平实”,编纂要力求“把篇幅留给史料、把评论让给读者、把精神传给后人”。
1、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历史事件的重大程度和历史人物的重要程度来体现。一篇史料稿件也好,一本文史资料图书也好,从选题开始就要着眼于它的影响力。
2、推动力。也就是说,不论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还是资政当代或昭示未来,都要选择具有推动历史前进积极作用的历史题材和内容。
3、史料价值潜力。有些选题,目前似乎史料价值不明显,但却具有潜在的价值。作者选择撰写角度和编者谋划选用题材,都应着眼其史料的潜在价值。
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从2007年启动、计划于2009年出版的第23辑海南文史资料图书《亲历海南建省》,就体现了这“三力”原则。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在海南岛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件空前的重大历史事件,虽然海南建省只有短短20年,但近、现代历史上曾有不少先贤与仁人志士为海南建省奔走呼号。我们从选题、撰稿到编纂,都以“三亲”史料的要求来反映“海南建省”这一重大历史题材,通过《海南文史》这个载体,忠实地记录下这一段历史。首先从具体稿件的选题角度与撰稿对象的选择上,就着力把握“三力”原则,如,由第一届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秘书长缪恩禄撰写的“海南经济特区初创阶段回顾”、原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林明江撰写的“建省初期人才大潮亲历记”、首任海南省省会市市长李金云撰写的“亲历海南建省的庄严时刻”、原海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峻岩撰写的“‘洋浦风波’前前后后”等,这些史料文稿所记录的历史片断,都极具影响力、推动力和史料价值潜力,其作者也是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亲历者。
1、真实。首先是史料真实,文稿中使用的史料,包括人名、地名、事件过程及其影响等,必须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不能掺加任何想象、可能或未经考证的材料;其次是政治上的客观真实,必须尊重历史的本来政治面目和维护历史真象,文史资料不是政治结论,但必须坚持正确、客观的政治原则,所以,不论是写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要既不溢美、也不贬低;再次是文字真实,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键的用字必须准确无误,不能为了追求文采而使原意表达不准确、不完整,让读者和研究产生岐义或误解。也就是说,要切实把好史料关、政治关、文字关。
2、翔实。“三亲”史料不是一般性的历史资料,它要具有丰富、生动、翔实的内容和故事细节,必须在占有大量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撰稿,这样,才能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既有丰富史料研究价值、又有文学阅读价值的史料文稿。如,李光邦(原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撰写的“筹办海南大学的回顾”(见海南文史第10辑)、郑学勤(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副院校长)撰写的“亲历亚马逊探寻野生橡胶种质纪实”(见海南文史第22辑《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等,都是“三亲”史料文稿中的上乘之作。
3、平实。就是平铺直述,实话实说,尊重作者的忆述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不刻意加以修饰,不随意穿衣戴帽。平实是“三亲”史料的体例风格与要求。
“三亲”史料文稿要写出历史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事件的始末细节,不能过于简略,也不能过于冗长,更不能随意改写历史事实,也就是说,收录到文史资料中的历史人物不要写成生平简介、历史事件不要写成大事记要。“名人、大事”,即“重要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是政协“三亲”史料征集的重点对象与内容。社会影响大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其题材、史料有较高的存史、资政价值,也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此同时,也要写“平民、小事”,要善于以小见大。前者如,抗日战争、名人与故居、天然橡胶事业、海南建省等重大题材。后者如,《海南文史》第8、9辑分别收录的白斩鸡饭摊主王共产(陈昌林)、黎寨里的羊城姑娘――冯金瑶的爱情故事。
把篇幅留给史料,就是把篇幅留给最具文史资料价值的“三亲”回忆史料。所谓“最具文史资料价值的‘三亲’回忆史料”,即由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根据回忆撰写或口述,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其重要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第二,体现“三亲”特色。第三,符合历史真实。回忆、记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要存史之真、求文之实,不能为了追求文采而牵强附会甚至凭想象修改历史真相。它是原汁原味的平铺直述的甚至是口语化的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的个人回忆史料。只有这样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才是最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史资料的篇幅应该留给它。文史,文史,当然是要有文有史,但文采只是手段,史料才是目的,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因此,不论是一篇史料文稿的内容取舍,还是一本选辑的文章筛选,都要以“史料价值”为收录的基本准则,将有限的篇幅最大限度、最大效力地运用于“最具文史资料价值的‘三亲’回忆史料”。
不论是编者还是作者,都要坚持政协文史资料应收录“更多的有价值的史料”这一基本准则,而不能过多地写作者或收录人物的个人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评论,把评论的空间与平台让给读者,使每一本“三亲”文史资料图书,都给读者、研究者和后人留下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而不是既不象文又不象史的东西。
比如,对于“三亲”、“非三亲”及界于两者之间的稿件,其中有关“评论、议论”这一部分文字应当做不同处理。
第一,“三亲”稿件。这类稿件,大致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撰稿人即是当事人,有些作者不仅经历和知识丰富,而且文笔功底深厚,撰写的稿件文采与史料兼备。如收录到《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的文章“我与天然橡胶结下不解之缘”,全文6000多字。作者黄宗道院士是我国天然橡胶科教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他把当年投身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理想抱负、创业过程、科研成就、世界赞誉及寄语后人等写得非常翔实、感人。而对“中国天然橡胶事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论,只有短短一段线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决定,鉴于橡胶树北移栽培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及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特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我作为这一殊荣的代表,接受了这个奖状。当我走上领奖台时,真是思绪万千,既感到无限兴奋,也感到无限惭愧。兴奋的是,我们奋斗了30年,终于为国家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惭愧的是,这一成果是许多杰出的专家和数以十万计的农垦领导和职工共同劳动的结晶,我不过是其中一名战士而已。”我们原文照录。另一种是撰稿人不是当事人。由于作者不是当事人,个人经历及对史料的研究与使用,在认识及写作上有所不同,有的文章在提供史料的同时,也写进一些过于冗长的抒情性、评论性文字,此类文字应修改或删节。
第二,“非三亲”与界于两者之间的稿件。对于这类稿件,一是尽可能与知情人接触,争取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在作者原稿中补充来自当事人亲属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强史料性和可读性。如收录到《海南名人与故居》中的“宋美龄北美之旅与她的故乡情缘”第二部分的内容,是请宋美龄的堂侄女韩秀华提供的,“抗日名将叶佩高”一文最后一部分内容,则摘自叶佩高的儿女所述文字。
政协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是“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存史是前提,是任务,目的是资政、团结、育人。文史资料要达到这三个目的,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靠文史资料所承载的精神财富。换言之,“把精神传给后人”是征集、出版文史资料的根本目的。因此,每一篇文史资料文章、每一本文史资料图书,都要反映出所收录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这种精神。如,《海南名人与故居》一书,极力弘扬海南古代先贤和近现代名人精神。如“丘(浚)海(瑞)的公正廉洁、勤政为民精神”,革命先驱为民族独立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文化名人为开拓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矢志不移的献身精神,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抗日将领身先士卒抗击外来侵略为国家为民族的牺牲精神,等等,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则集中体现了包括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还有农垦干部、知青、复退军人、民工等群体的几代橡胶人不平凡的“团队创业”精神。橡胶科学家彭光钦在“橡胶树北移研究的回忆”一文中写道:“橡胶树北移是需要综合遗传选种、生理解剖、生态造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气象地理等各方面的科研成果来解决的复杂课题,是一项包括驯化育种、选地试种、以及各种农业措施的集体创作。……为这一突破付出辛勤劳绩的广大农垦战士、干部和科技工作者,他们在研究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大都冒过这样那样的风险,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坎坷,他们除了要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挫折、超越弯路和坎坷之外,还得对付来自外部的各种责难、打击和干扰。”这段饱含深情的回忆,充分反映了这一“团队创业”精神。
一篇蕴藏着丰富内容与不朽精神的“三亲”史料文稿,就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一本这样的文史资料图书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沉积,就是一片让后人缅怀先人、继往开来的天地。让我们在文史前辈们所创造的成绩之光辉映照下,征集、撰编、出版更好更多的文史资料精品图书,充分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李朱全,男,现任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第五届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文史》主编。主编《海南名人与故居》(海南文史第21辑,56万字,海南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海南文史第22辑,上、下册,138万字,海南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著有散文随笔集《草鞋无样》(31万字,海南出版社2004年10月、2006年4月二次出版),作者摘自《草鞋无样》的部分格言被《中华名人格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中外哲理名言》(中英文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二书收录。曾参与编纂《中国百科全书?军事卷》军训分支条目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