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曾起到过积极作用。”这是黄克诚对于自己的老上司的评价。
黄克诚作为开国大将,是原四野重要将领之一,庐山会议期间,他力挺实事求是的彭老总,单凭这件事就足以证明他的为人比较纯粹。所以黄克诚对于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结束,面对随时可能“翻脸”的蒋介石,毛主席决定派出一支部队前往东北,一旦内战爆发,以最快的时间拿下东北这片战略要地。
最终这个重任落在了的肩上,当时率领10万余人出关,后来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这便是四野的前身。
率领的十万大军出兵东北,与其说是军事行动,其实更像是政治行动。这十万人里,干部居多,大部分都是根正苗红的红军老兵,为了辅佐工作,毛主席还把陈云、彭真、高岗等优秀党政干部派往了东北。
所以这支部队的政治觉悟要远远高于其他部队,开展群众运动得心应手,这也是为什么能在东北解放后,率领百万大军入关。
一野长期在延安保卫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很多时候都是他亲自指挥,而且一野的一部分是贺龙120师旧部,彭、贺二人的地位实际上不相上下。
二野的、,三野的陈毅、粟裕,在我军的其他三大野战军中,基本呈现出的是“二龙戏珠”的景象,政委和司令员地位基本是平等的。
唯独四野,仿佛给人一种“一人独大”的感觉,虽说政委罗荣桓的级别和相同,但是通过表现来看,似乎一直比矮一头。
这主要是因为最开始率军出关的时候,毛主席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当时任命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当时只是的副手。
原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回忆:“当时在军事上,无论是我,还是罗荣桓都很少干涉的决策。”即便后来罗荣桓成为了政委,也一直遵循“军事上全听的”这一潜规则。这不光是因为官职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对军事水平的信任。
罗荣桓唯一一次干涉军事上的决策便是长春战役,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都认为先打锦州对于全局来说更合理,但是却执意要打长春,虽说后来通过围城战拿下了长春,但很难说这是一场漂亮仗。
但是在整个解放东北的过程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基本已经靠行动征服了大部分四野官兵。
从小就寡言少语,性格孤僻,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意外受伤之后,他更是变得惜字如金,但是对于整个四野而言,这并不一定是坏事,主帅少说多做有利于提升部队的执行力,严谨周密的作战计划就是在沉默中从他的脑海中浮现。
一旦作战命令下达,他又会一改之前沉默的表现,一遍又一遍的给前线打电话,向前线的指挥员重申作战要点,并要求前线部队按时向他汇报战场形势。
打仗精于计算,把他比作诸葛亮或韩信一点不为过。很多时候他甚至能把兵力精准的计算到营、连一级,这和他的出身有关,最开始曾是北伐大军中的一名排长,完全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爬到了四野总指挥的岗位,所以他对前线部队的情况非常了解。
四野将星如云,比如韩先楚、梁兴初、李天佑、邓华、洪学智,这些人都曾在麾下斩将立功,所以执行的命令从不打折扣。
虽说非常信任手下这几员悍将,但是他始终恪守公事公办,很少私下和他们交往。革命队伍里,大家都是习惯互称“同志”,这样显得比较亲切,但却比较喜欢直呼大名,所以他往往给人一种待人冷淡的感觉。
据麾下悍将邓华回忆:“每逢大战,无论是刘参谋长还是罗政委,都很少去打扰他(),很多时候他拿着半袋炒黄豆能在地图前看一整天。然后口述的电文一条接一条的从他口中蹦出。”
的肠胃一直不好,所以为减小胃部的压力,他通常会少食多餐,尤其是在思考的时候,炒黄豆是他的最爱。
四野解放东北后,又在的带领下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当时傅作义认为,天津城防坚固,足够坚守一个月,想以此作为筹码与解放军讨价还价。
但是在四野的猛攻之下,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只坚守了28小时便宣布天津失守,自己也被四野官兵俘获。傅作义见天津失守,沿海路撤退的路线已经被切断,遂接受了我军和平改编的提议。
党中央机关进入北平之后,四野官兵接受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之后挥师南下追击白崇禧的残部。
正当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中时,率领四野奔赴西南各省,配合二野清扫了西南地区的残部,最后四野的足迹一直踏到了海南岛。
毫不夸张的说,四野能有如此辉煌的战绩,功不可没,他完全可以称为是四野的灵魂。但是在和平年代,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部分四野将领因此受到了波及,四野的功绩也曾被历史雪藏。
十年浩劫之后,四野的功绩再次被公布。1985年,总政治部编审《军事大百科全书》,主编周之同询问黄克诚:“的词条应该怎么写?”
黄克诚说:“如果写不提四野,写四野不提,就会让党史军史不完整,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就会讲的不明不白。”
任何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也不例外,虽说他曾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他对于四野乃至全中国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战争年代的事迹应该被后人歌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