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烟云在亚洲地区,新加坡算是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了,这个只有数百平方公里国土的小国家,即使是淡水资源也需要马来西亚给予提供的他们,却能够依托马六甲海峡的便利,在港口贸易、航运、金融、电子科技领域大放异彩,并迅速地成为了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富裕国家。
对于新加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多经济学家都有过汗牛充栋的论述,那么号称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又是如何评价这一切呢?
在早些几年,在东京所召开的第17次国际交流会议上,当时的李光耀,曾有这样的发言:“中国要想跻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之中,而不仅仅是做一个GDP的大国,就必须在文字改革上下功夫。这里面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积极开展英语教学;另一个是推广汉语拼音的文字化。”
简言之,李光耀是想要中国大力发展英语,甚至改革现行的汉字发音方式,逐步形成用英语来替代汉语的局面。为了增强自己话语的说服力,李光耀进一步阐述说:“在当今世界上,美国和中国相比,有优势的理由之一还是在英语方面。英语是现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日常的主要交流语言。如果当时新加坡选择的不是英语而是中文,那么新加坡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
从这段话语中不难看出,李光耀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英语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交流语言,所以使用了英语的国家,都成为了发达国家。新加坡能够成为发达国家,自然也是使用了英语的结果。两者具有内在连通性,可以起到相互辩证的作用。
其实观看李光耀的这番辩论,只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性。当年的新加坡,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获得了独立之后,也是无依无靠,期间曾和马来西亚联合,组建马来西亚联邦,但最终马来西亚担心过多新加坡华人太多,会改变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因此小肚鸡肠的马来西亚,最终宣布“开除”新加坡。
在完全独立之后,李光耀决定融入西方社会,而首要前提就是学习英语。众所周知,新加坡以华人为主,华人比例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左右,为此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英语学习,形成了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局面。
新加坡成功了,但成功后的新加坡,不能将自身的成功完全归结到语言的改变上,马六甲海峡的便利以及发展定位的准确才是主因,显然李光耀的认识,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所以他的建议,自然并未受到我们的重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学习英语和国际接轨未尝不可,但废除汉语全盘以英语为主,恐怕不仅不能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甚至维系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消失了。
后来的李光耀对此也有一定的反思,他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新加坡太小了,小到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只能接受这个世界的改变。”或许这才是最为睿智的内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