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得你心软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使得城市的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城市的建设中农民工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到城市打工,使得农民工的队伍不断的扩大,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利益,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今又传来一个关于农民工的好消息,那就是改名,新名字不仅高级还很好听,还可能会享受五险一金的待遇,这个消息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据有关资料记录“农民工”一词最早是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这个词是对20世纪80年代来城市里打工的农民的称呼,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有农民选择离开家乡来城市里赚钱养家了,只不过当时的人数比较少。
1952年时我国有关部门提出限制大量农民流向城市中发展。如果农民需要迁入城市里,要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户口登记部门的证明,当时这项规定标志着我国“二元结构”的形成,直到1975年这项规定才被取消。
1978年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许多农民涌入到城市中打工。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农民与城市居民发生了很多矛盾,这个时期“盲流”一词开始流行。1991年我国有关部门对于没有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的农民进行劝返。2003年我国取消了遣送制度,“盲流”一词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打工仔”、“打工妹”的称呼开始在南方地区流行起来。因为这些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大部分学历不高,他们在城市中干着最苦、最累、最脏、最差的活,主要以建筑业和制造业为主,可以说他们当时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
2016年我国有关部门在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讨论后,第一次将“农民工”写入到相关行法规定中。其实在我国农民工不仅数量众多,还折射出很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对象。
于是就有人提议将“农民工”重新定义,因为这个群体也应该受到尊重与重视。经过多次的讨论终于决定了“农民工”的新称呼,那就是“新产业工人”。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
新产业工人这个词早在90年代时就提出过,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来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半年以上的人群,他们的常住地在城市里,可是户口却在农村,属于新时代的产业工人。
由于当时社会对“新产业工人”这个称呼反映一般,所以人们还是一直使用“农民工”这个词。那么为什么如今又要再一次确定将“农民工”改名为“新产业工人”?
首先就是“农民工”三个字有着浓重的等级和身份的色彩。比如一提起“农民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底层、粗糙、全身灰尘,让城市居民对人们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为了消除这种影响,所以将名字进行更改。
其次就是“农民工”在工资待遇、保险待遇等各方面与工厂里的工人相比要少一些,而且部分单位还对他们存在另类管理的现象,使他们不能与其他工人一样享受到相应的福利。
最后就是“农民工”子女存在上学难的问题。由于他们的户籍在农村,所以无法进入到城市中的好学校,只能选择私立学校或农村学校进行学习,从而限制了他们子女未来的发展。
所以将“农民工”改为“新产业工人”后,他们将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与劳动保障,也就是说可能会享受五险一金的福利,同时他们还将获得培训、升职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来,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
其实这个称谓的改变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对各行劳动者的尊重,毕竟劳动从来都没有贵贱之分。目前新产业工人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主要生力军,他们活跃在生产一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