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鹏最新消息阿凡达2终于在中国上映了,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号召力依然很大,票房超6亿。在一千个观众眼里,能看出一千个关于阿凡达2的意义。比如,奔着卡梅隆导演本身去的。
十三年前,阿凡达1上映时,我们被震撼的感觉还在心底留着余波;十三年后,续集来了,怎么能不去追忆青春?
再比如,虽然已经知道剧情一言难尽,但还是忍不住被卡大爷的酷炫技术套现。看完后,发现值回票价了。
买了工作日早上11点的票,整个影院十来个人,只有我全程戴着口罩、冒着可能成为“发烧友”的危险、憋尿3个半小时(算上正片前的广告),刷完了卡大爷拍摄长达五年之久的呕心沥血之作。
而在我这个当妈的眼里,阿凡达2却是一部实打实的育儿科教片。我看到了一堆育儿难题以及难题背后所带来的启示。(注意:为了少剧透,我尽量模糊描述剧情,为了成文少量剧情泄漏,还请各位见谅)
主角老蓝和她妻子有四个孩子:长子、次子、长女(收养)、小女儿,他们是幸福的一家、吉祥四宝。
老大是父母眼里完美的长子:有责任、听父母话、会照顾弟妹;身肩长子责任的他,不仅被父亲老蓝认可,在族中也有声望,是个服从上级安排的勇猛的斗士。
老二则天生“反骨”,是个叛逆小青年。族人出去剿匪,他不服从上级的军事管理,总是自作主张,害得亲人差点丧命;全家为了躲难离开家园、寄人篱下,老爸让他少惹麻烦,他却为了保护妹妹“被迫”动打架挑事儿;不让他接触海洋里的危险生物,他非要和危险生物做朋友、还让危险生物带着他四处在海里浪;不让儿子参与大人之间、种族之间的战争,他却屡次触了逆鳞,非要冲锋上阵。
论如何能把“小号”练好?如何复制老大的成功?估计是不少二胎/多胎家庭父母想要攻坚的难题。但更多二胎父母,实际上要面对的难题恐怕是:老二也被练歪了,怎么救?、家长如何正视:老大、老二都是普通人的“惨剧”?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调研报告:《5-6岁头胎幼儿视角下对二胎接纳态度的调查研究》:
我被调研报告整笑了。老大真的需要接纳老二么?你老二都生出来了,老大不接受还能怎么办?退货么?
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些论调:二胎家庭里“老大自私,老二聪明”、“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老大霸道、老二会看眼色”。
且不论这些论调是否具有科学根据,但足以证明孩子之间会因为自身天性、出生先后、家庭环境等不同被塑造成截然不同的人,这其中父母对每个孩子的态度尤为关键。
在《少年说》的一期节目里,大妹妹六岁的姐姐向爸爸哭诉,为什么每次妹妹告状你都会教训我,即便不是我的错?
这些理由背后反映的一个事实是:家长的敷衍、自以为是和自以为是权力中心的独断专行。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去倾听、不愿意花时间去还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只想赶紧息事宁人。
就像老蓝烦躁时对次子吼出那句“Why cant you be like your brother?”(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样呢?)但也正是因为老二与老大的不同,在老蓝身处危险即将死去时,是次子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将他从海里解救出来、成功与家人团聚。
作为一个当妈六年、养了俩娃的人,这些年我愈加能体验到为人父母,我们的职责不是培养完美小孩、优秀人才——即便你的老大很优秀,也不代表老二就要和老大一样。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尊重不同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尽量成为更好的那个自己。
《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说:对老大,要好好教导、对老二,要好好关心、对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
当老蓝被二儿子救出时,他终于说出了那句儿子期盼已久的“I see you!”作为父母,无论你的孩子是否“称心合意”,他们都需要被父母“看见”。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在《熊镇》里写过一句线岁时交过的朋友,以后再也不会有了”。青春期的友情会让我们惦念、受用一辈子,前提是:好的友情。
《青春期关键对话》里提及:研究表明,14岁是男性青年阶段最危险的年龄。一项以9到35岁的男性为对象的研究表明,14岁男性采取冒险行为的几率最高,达到14.38%。
14岁的孩子,正当青春期,易冲动、不听劝;但同时,14岁又是一个可塑性最强的“造型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积极向外探索,希望通过外界的回弹来确定自我、获得社会属性,同辈、同窗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尤为重要。正如米歇尔.伊卡德说的“12—15岁的孩子为了能加入同龄人的社交圈,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2. 让孩子意识到他不需要跟任何人都做朋友(或者对任何人都友好),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有尊严的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