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湖吧近日,《0-36月龄乡镇婴幼儿喂养和育儿方式调查》发布,用基本的婴幼儿营养常识测试全国乡镇地区1539位适龄孩子家长,以100分为满分计算,全体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仅为34.4分。得分在60分以上、70分以上的,分别只有18.1%和6.5%。
首都儿科研究所关宏岩副教授指出,本次调研中用于测试的婴儿营养常识,均来自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有关婴幼儿喂养的内容,属于基本知识点。测试的结果表明,专家学者认为的育儿常识,并没有成为孩子家长的“应知应会”,“常识不常”的现象尤为普遍。
关宏岩指出,我国卫健委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关于0-36月龄孩子的营养状况有两项重要指标:到2020年,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然而本次调研的数据显示,营养常识的认知不足,明显制约了目标的达成。
本次调研由数字100调研平台实施,涉及广东、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的172个乡镇地区,在能够正确回答“按照专家和权威机构推荐,正常情况下母乳喂养应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一问题的受访者中,孩子出生后第一口奶的母乳喂养率为93.2%,不知道这一常识的受访者中,第一口奶为母乳喂养的比率仅为83.3%。
常识不常,使家长们在育儿生活中“事倍功半”,为科学常识的匮乏不断支付“常识税”。
在此次调研中,有67%的受访者因为担心自己母乳不足而使用配方奶,这也使得1月龄成为乡镇母乳喂养率流失最高峰。然而,完全知道医学上衡量母乳不足两项指标的家长仅占受访者的13.8%。在医学上,判断是否母乳不足需要综合观察的两项可靠指标是:宝宝尿少且浓,每天少于6次;宝宝每月体重增长不好。
常识不常,还造成了喂养过程中的“本末倒置”。对于1岁以上未能延续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液体奶的幼儿配方奶粉。然而,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8.8%的乡镇受访者每天给12-24月孩子摄入的配方奶少于这一标准。
“您家孩子昨天吃过零食吗?如果吃过,吃的是哪一类?”数据显示,在0-6个月阶段,北上广样本孩子吃零食的情况最严重,只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接触过零食。地县级城市的情况次之,只有刚过半数的孩子没有吃过零食,乡镇的情况虽然也不如人意,但至少还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没有吃过零食。
不过,从6-18个月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北上广样本仍然是孩子吃零食比率最高的,但乡镇已经超过地县级城市占据老二的位置。
到了18-36月龄,比较乡镇还是城市的孩子吃零食的比率更高已经没有意义,因为没有吃过零食的孩子占全体城乡样本的比率只有5%-10%。在孩子出生后的36个月内,零食已经基本完成了“全覆盖,无死角”。
由此可见,“零食低龄化”是城市和乡镇普遍面临的问题。蛋糕、饼干是最容易涉及的类别,有半数以上的家长表示给孩子尝试过。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优酪乳的偏好超过了预估。原因也在于认识不足,毕竟优酪乳会给人一种“乳制品”的错觉,似乎和母乳、奶粉是同类型食品,宝宝吃了不但有营养,还能帮助消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营养科主任张静提醒,3岁以内幼儿的乳制品摄取应以母乳和配方奶为主,优酪乳与之在成分上并不相同,加上优酪乳中通常添加了大量糖,长期食用对于孩子的健康并无好处。
另外,还有12.9%的家长用米汤、面糊、凉茶等冲泡奶粉。这些不正确的喂养方式,都会挤占优质乳制品的摄入量,并且造成孩子营养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