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人生小说从怀孕到现在,看过的育儿书,没有上千也有几百本了。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了孩子之后,都在研究育儿知识,希望有什么捷径,能让自己秒变育儿达人。
我本来是想把中科院的书单都过一遍的,但是太专业了,什么发展心理学就不说了,还有神经科学。只好退而求其次,疯狂翻阅市面上的育儿书。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罗森伯格和《P.E.T.效能父母》的作者托马斯·戈登 ,都是卡尔·罗杰斯(Dr. Carl Rogers)的学生。
所以这两种教养方式比较像,都是关注于对关系的研究,也会让养育人“反求诸己”。而且里面的处理关系的方法,其实也可以用于亲人、爱人、同事之间。适用面比较广。
“温柔而坚定”应该是很多父母都挂在嘴边的育儿方针了,这也是正面管教流派所推崇的信条。
我个人比较喜欢父母效能训练(P.E.T.),因为参加过P.E.T的工作坊,也有相关执照,所以对整个架构了解得比较清晰。
父母效能训练的创始人,是托马斯·戈登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因为他的卓越贡献,曾经获得过三次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学习过P.E.T.
我推荐它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它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清晰。界定父母、孩子的需求,将问题归纳在不同的窗口,再提出解决方案。
这本书是经典书,但是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关系,可能稍显晦涩,可以结合我下面的推荐的这本书来进行理解。
接下来要推荐的这本书,才是我今天要介绍的重点。它融合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核心,也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强的小妙招。
这本《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是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40年育儿经验总结。
伊丽莎白·克拉里本人在美国教育界很有名,还上过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脱口秀节目。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参加工作坊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下本书精华。原文较长,保证句句干货,可以点赞、收藏后细细阅读哦!
原文较长3K+,没耐心的同学,可以直接查阅 05+06 部分,融合了P.E.T.的行为窗口理论,根据界定来判断是父母还是孩子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直到他也成家了,有了妻子和女儿,发现妻子也是说自己爱吃鱼头,把鱼肉留给女儿吃。
这时的他,才突然明白,原来妈妈是为了把鱼肉留给孩子吃,才故意说自己爱吃鱼头的。
原文中的孩子,是三观端正的孝顺孩子,所以在成家之后,懂得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他也会把这种爱传承下去。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就算长大了,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不要提对父母孝顺了。
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餐桌旁。端上了一盘菜,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总是会第一时间夹给孩子,嘴里还说着“宝贝快尝尝,这可是特意为你做的!”
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做法,其实和把鱼肉留给孩子的家长想法一样,都是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不舍得他们吃苦。
但如果把握不好度,超过了爱的界限,只会让孩子感觉理所当然,学会自私自利。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应该围着我转,否则就是不对的!
在小家里,还有家长护着。但是等孩子长大之后,走入社会,怀着“唯我独尊”的想法,只会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永远无法构建自己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在英国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每件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
父母的溺爱只会让孩子缺乏独立,而被溺爱“浇灌”长大的巨婴,迎接他的人生路只会满是荆棘。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不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吗?怎么知道这种爱是不是溺爱呢?
被溺爱长大地孩子,会处理不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变得自负;而被严苛打骂下的孩子,会处理不好自己内心的冲突,变得自卑。
这本书尤其适合0-6岁的家长阅读,是她育儿知识和经验的集结。因为作者本人的经历,所以这本书不仅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一般育儿书相比,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古人们常说,欲想善其事,必须利其器。要想提高教养水平,必须先从“战略”上搞清楚自己的养育理念到底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就是儿童教育中,父母首先要树立的“三角凳理论”的三条腿。若缺少任意一条腿,三角凳都不稳。
对中国父母来说,对待成人子女,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句话虽然表明了父母的经验丰富,但并不代表我们的价值观就是无可挑剔的。
孩子的不同特质的养成,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大部分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的。而价值观就是决定养育方式的前提。
所有的父母,在被问到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什么,最常见的回答就是:希望ta拥有健康、快乐的一生!
认清孩子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多了解关于儿童敏感期,大脑发育阶段等相关知识,调整期待,并引导孩子培养乐观的心态。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对不是有了一个新成员的加入这么简单!尤其是孩子的头3年,对于妈妈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
咿呀学语的宝宝确实可爱,但是生活中也有洗不完的衣服,做不完的辅食,更不要提母乳妈妈的辛苦了。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吉尔·斯塔姆在《0-5岁,怎样让孩子更聪明》中说:
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今天心情好,那么孩子捣乱,也会和风细雨地对待;如果心情糟糕,那么孩子一样的行为,可能就会让我们瞬间爆发。
我在参加工作坊的时候,经常有家长们喜欢“吐槽”说,自己孩子心理素质差,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不能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情绪平稳,那么孩子只能脾气越来越差,没办法管理好自己。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中,一共介绍了10大策略、32种替代打骂方法、150种现场问题解决技巧“。但是除非是专业人士,你我这种普通人,看见这么多林林总总的技巧,只会感觉崩溃:这么多条条框框,可怎么能融会贯通呢?
不用怕,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通览全书你会发现,解决99%的教养问题,都是从”三角凳理论“出发,界定出父母、孩子的需求,再寻找解决方式!
这就需要你列出孩子的哪些具体行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是否对你造成影响,来进行界定。
父母、孩子都无问题,这里就不需要讨论了。我们来看看孩子和父母拥有问题,分别应该怎样应对。
比如孩子因为在哼哼唧唧,情绪不佳时,你要试着和孩子交流,弄清楚孩子反常的原因。
不同的原因,都可能表现出同样的外在表现。父母可以根据对孩子的了解,来逐一分析可能的原因。
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指令性明确的引导,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选择。
举个例子,宝宝到了2岁左右,会有一段叛逆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errible two”(难缠的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突然变得不听话,爱捣蛋,以前养成的好习惯也突然不见踪影。“不、不要、不行”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以前的育儿方法似乎都不管用了!
举个书中的例子,妈妈要把马克从托儿所接走,但是马克拒绝了。妈妈就说:“快过来,不然我就走了!”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而不是用威胁、利诱的方法,会给孩子的行为产生有益的影响。
积极倾听的诀窍,在于用同理心倾听孩子的表达。父母无需提供意见,也不提供判断,只是让孩子清楚表达自己,自己厘清思路,摸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刚开始,积极倾听可能会花费你一定的时间,尤其对于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但是随着积极倾听的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积极倾听的一大优势在于促使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父母形成依赖。积极倾听有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长期的。”
父母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外部环境来解决问题。也可以直接对孩子说“事实+感受”,也就是采用“我讯息法”,通过解释自己的需求、感受来说服孩子。
举个例子,当你在和爱人想要谈话时,孩子在旁边将音乐声开得太大,影响你们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直接和孩子说:“宝贝,你把音乐声音开得太大,我和爸爸没办法说话。让我感到很懊恼。”
如果方法奏效,就试着进行记录下来,并进行复盘。如果效果不佳,就要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改进。
对于父母来说,教养孩子的目的,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他们学会独立,并走向更远的未来。
“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
孩子始终是独立的个体,不管是打骂、溺爱,终究只是一时之技,而无法解决长远的问题。不如从现在开始,“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吧!
需要提醒大家,不管是哪种育儿方式,甭管说得多天花乱坠,名气多大,最终都得看是否适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完全“拿来主义”可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