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尾巴这些年少有这样认真的面对面的业务交流了,但是见到“高峰论坛”中的“高峰”二字,我又有些胆却。“高峰”者,或是高层人士,或是高谈阔论。我都不是。我的发言只是些粗浅的家常话。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 ...
这些年少有这样认真的面对面的业务交流了,但是见到“高峰论坛”中的“高峰”二字,我又有些胆却。“高峰”者,或是高层人士,或是高谈阔论。我都不是。我的发言只是些粗浅的家常话。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作为新闻摄影人,也可以称作数码时代。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摄影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一、快速、高效的视觉传播。由于拍摄和传输手段的革命性变化,照片的新闻性、时效性明显增强了。我是个退休老头儿,是新闻摄影业余发烧友。说实在话,我现在用个人买的数码相机比我上班时用的器材,方便百倍。记得1985年9月12日,宝钢1号高炉点火投产,我上午拍照,下午到解放日报冲卷、放片,晚上在解放日报记者余新宝同志引领帮助下到南京路上的邮局(不是任何邮局都有传真设备)发传真,完事已近午夜。现在是现拍现发送,可谓神速,而且轻而易举,太幸福了。
人民画报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茹遂感慨地说,他拿相机仅一两年的儿子拍的照片比他自己近一辈子拍的还多,而且比他拍的还好。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使用了数码相机。他1950年参加土改采访时,半年单位只给了他10个胶卷,最后还怪他拍多了,挨批评。而今,75岁的茹老也用上了数码相机。
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在数码带来方便的同时,人们按动快门似乎没有以前使用胶片那样认真、谨慎、动心思了,少了几分对于摄影的敬畏,多了一些轻率。据说有的就是靠蒙,胡乱多拍,然后回去挑。我个人也有这种情况。
二、数码相机、手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非职业摄影记者参与新闻摄影采访。新闻摄影已经不是记者的专利。新闻可以随时随地发生,而专业摄影记者不可能遍地都是。这时候,如果有朋友有数码相机或手机,且具备新闻意识,就有可能不时机地把事件纪录下来。
伦敦地铁大爆炸,乘客用手机拍的现场照片,影像质量不高,却被广泛使用。烟雾弥漫,真正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汶川大地震,人民日报几乎全部文字记者都配备数码相机,兼拍照片,这既减少了漏掉可遇而不可求的鲜活视觉新闻,又节省了人力。从2008年5月14日至6月1日,半个多月共见报照片60多幅!照片现场感强,十分感人。重大新闻事件采访,记者文图兼顾,在人民日报,是历史首创。在灾区,少一个人就少一分负担。
最近北京青年报连续刊发多版灾区的“民间影像”,照片影像虽不太讲究,但表现手法朴实无华,其中有些照片令人难忘。
现在有的报纸有新闻线索提供人。我发现,有些照片就是线索提供人现场拍摄的。有相当多现场是稍纵即逝的,如果等专业记者赶现场,已经面目全非、荡然无存了。2006年9月18日北京青年报转载华商报的一组照片,纪录一位外国年轻人扮成兵马俑,跳进俑坑的几幅现场照片,估计就不是专业记者拍的,因为是顷刻间的事,根本来不及。
三、造假更容易。造假有种种,有的是事实本身就是假的,假现场、假情节,是摄影人编造的画面,近期的代表有《华南虎》。有的或曰更多的是用电脑移花接木,修改画面。过去用胶片也有修改画面的问题,如换头术。但那时修改起来很费劲,用电脑修改则手到擒来,十分容易。《第一爆》、《藏羚羊》、《飞鸽》所以为人熟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们获得了高奖。其实,在我们报纸版面上,这种经过电脑修改的所谓新闻照片,比如加个足球、多弄点洪水、克隆几条船、涂掉个把现场人物……恐怕并不罕见。所以没有引起注意,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获惹人注目的大奖。虽然只是多了一群羊、一只鸽子、两条船、没有上身只有两条腿……它动摇的、伤害的却是我们党的新闻真实性原则。读者看到的是假的现场,是说谎的“新闻照片”,新闻照片还可信吗?
造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因素。但经常化的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教育、记者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对于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无知或者漠视……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四、数码摄影时代,摄影记者的优势何在?几十年前,摄影是门专业技术。现在,在一些场合,比如牡丹盛开的公园,几乎人手一部相机。与此同时,动手拍新闻照片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有不少相当鲜活的新闻照片出自百姓记者之手。加之,现在网络日渐强大,它容纳大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乃至世界各地的签约摄影师,为喜欢新闻摄影的人提供了发稿渠道。图片库像无所不包的个杂货铺,里边应有尽有,为用稿单位提供了丰富的稿源。这是历来没有的新事物。前些日子,听说有的报纸取消了摄影部,我大为不解,图像时代怎能没有摄影部?但冷静一想又觉其中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全国性报纸摄影记者而言,除了两会、奥运会、国庆游行……这类活动的采访之外,平日怎样显示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者说,在新形势下,专业摄影记者该如何工作?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实在值得认真思索和探讨。
为了证明我们专业摄影师与非专业摄影师的区别,就必须在影像上、视觉上加倍下功夫。构图、视角、线条、影调运用……认真钻研、独辟蹊径,语(影)不惊人,死不休。一般人站着拍,我们躺着拍……这种努力是必要的。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该强调两条,一条是深入生活。摄影记者应该多一些深入的体验和观察,少一些邀请式的、请帖式的采访;二、新闻照片有两类,一类是就事论事;一类是通过交代事实,还能给人启迪,引人思考。专业摄影记者应该努力拍出能够引人思考的照片。这就要求摄影记者首先会思考,要会思考,就必须精心、静心、持之以恒地学习。新闻摄影的背后是文化、是思想、是情感、是人品。只有学养提高了,投入真情了,照片才能避免平铺直叙、淡而无味,才会有更多耐人寻味、值得思考的东西。此时,摄影记者才不至可有可无。当然,这两条并非数码摄影特有的要求,这之前就存在,只是在数码摄影的出现,大家都拍新闻照片,新闻照片的数量激增,质量提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才更显突出和紧迫了。2008.6.4.(蒋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