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拥一吻爱会燃烧Swisse斯维诗健康时尚重塑计划 构建循环经济新动力!开启绿色回收新篇章
202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再次将塑料污染列为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发布塑料污染解决方案《切断根源:全世界如何终结塑料污染,创造循环经济》,目前为止全球共生产了约 70亿吨塑料,其中只有不到10%被回收,大部分都被焚烧或填埋,对人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塑料包装产品在服务大众的同时,如何使其减量使用以及再生利用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课题。
塑料污染问题很大程度由于公众缺乏回收意识与环保认知。为推动解决塑料污染问题,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加入到绿色可持续未来的行动中来,7月3日至9月30日,健合集团旗下源自澳洲的自然健康营养品牌Swisse斯维诗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行动健康时尚重塑计划。如今,健合总部及多个大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空瓶回收行动,内部员工踊跃参与,以实际行动为绿色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市面上通用的可回收塑料类型一共有7种型号(1-7号),本次空瓶回收活动针对Swisse斯维诗品牌包装上常用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2号)”和“PP聚丙烯(5号)”进行回收。健合集长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支持这场环保可持续行动,结合“2”与“5”标识,将每月25日设立为“健合回收日”,希望激励更多人参与空瓶回收,将环保打造成一场长期的、全民参与的社会化行动。
为持续呼吁全社会助力环保之行,Swisse斯维诗#健康时尚重塑计划#打造了便捷的线上线下参与的形式,让环保行动成为一件简单的小事。一方面,在线上就可以参与活动,爱心伙伴们可扫描活动二维码进入到活动H5页面,完成在线预约即有专人免费上门回收;另一方面,Swisse斯维诗将打造线下回收活动,前往线下活动场地即可参与空瓶投递。
Swisse斯维诗希望通过这样一场轻松的行动,让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能推动消费者形成时尚而环保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回收是一场环保之旅,那么再生便是点亮每一盏象征着绿色与生命的灯光。Swisse斯维诗与再生机构合作,在全国回收Swisse斯维诗产品空瓶都将用于循环再生,为塑料瓶赋予新生,制作成为新的环保时尚单品,再次回到消费者手中。从回收到再生需要经过多重流程:回收空瓶将在工厂进行脱标处理、清洗消毒、粉碎分拣、再生塑料颗粒、加工制造等超7道专业工序过程,最终焕然新生,成为一件件环保时尚单品回馈给消费者。
参与空瓶回收行动,也是全民参与减少碳排放的一环,据数据统计:每回收一吨以聚丙烯(PP)材质为主的空瓶,可减少1.28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19.5棵树。而每回收一吨以聚乙烯(HDPE)材质为主的空瓶,可减少1.1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16.5棵树。Swisse斯维诗以一场环保回收活动,携手你我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
通过简单的活动参与方式,大家轻松就能践行环保。同时,为感谢参与者为地球可持续所做出的贡献,Swisse斯维诗为活动参与者准备了环保时尚再生单品作为参与礼品,让投递的空瓶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参与者手中,这不仅是一份简单的参与奖励,更是对参与者践行可持续理念的认可!Swisse斯维诗希望更多的环保爱好者可以参与到这场有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一起加入我们,一起奔赴一场可持续之旅。
一直以来,Swisse斯维诗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包装创新上践行“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的原则。在环保包装方面的重点研究的方向包括:如何通过包装减少浪费,实现包装轻量化,包装循环再利用,包装可降解和可回收等方面,实现包装循环再利用的闭环应用。
Swisse斯维诗健康时尚重塑计划是健合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健合集团从核心战略角度出发,坚持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战略及营运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包装、运输及物流中,以打造全球绿色价值链,全面践行可持续的目标。2022年,集团旗下产品98%的包装材料为可回收、可生物降解或可堆肥,同比2021年增加2%,16%的包装材料含有可回收成分;此外,Swisse Earth于澳洲包装奖中勇获铜奖,包装采用了可持续采购的生物基包装材料:罐子和盖子由再生纸制成,完全可回收。
集团已启动全新的转型计划“成本输出、可持续性输入”(COSI),通过重新调整配方、产品和包装设计,以减少原材料使用和浪费,并提高所用材料的可回收性,从而对成本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秉承PPAE(Premium高端优质、Proven科学验证、Aspirational令人向往,追求卓越、Engaging参与互动)的经营模式,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实践是健合集团价值观的核心,是健合践行的“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健康、更快乐”的企业使命。而展望未来,守护绿色地球,加入健康时尚重塑计划,将继续和Swisse斯维诗一起,让环保与可持续成为新时尚,为手中的塑料空瓶赋予循环重塑的价值,用我们的小行动为世界创作大不同,为地球创造健康大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