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月盟近年来,中国服装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扩张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在经历了COVID-19疫情的震荡后,愈发显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气势和战略思考。2023年,中国服装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外卷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品牌们迅速转变思路,集中力量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和欧美地区进行布局。对于制造业基地和时尚之都的转变,诸多品牌正在以全新的思路和策略,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535 根据工信部对纺织服装百家品牌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年底,在访查的46家企业中,32.6%的品牌已在境外开设了线%的品牌则通过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品牌的国际视野初现成效,更映射出背后庞大的市场潜力。
例如,海澜之家在2023年成功踏入马尔代夫与肯尼亚等新兴市场,而361度则启用了独立的海外电商网站,继续向全球市场发力。同时,森马在越南中部城市顺化的永旺购物中心开设首家门店,标志着其在东南亚市场的进一步扩展。
在国际舞台上,URBANREVIVO(以下简称“UR”),作为国内较早走出国门的品牌之一,已在新加坡开店并实现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今年7月,其在马来西亚Pavilion Mall与Utama商场连开两家新店,随后在曼谷One Bangkok Mall开设的3000平方米大店也成为其海外扩张的亮点之一。
FMG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UR品牌创始人李明光(LEO)近日在曼谷发布了其公司未来五年的战略计划,其中包括在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布局。在这个计划下,FMG希望通过直营与加盟的方式,在两年内实现亚太地区重点市场的全面覆盖,并在五年内达到200家海外门店,预期海外市场的销售占比超过30%。
这项计划并非简单的愿望,它揭示了中国时尚品牌在全球化方面的雄心与准备,李明光亦指出,从品牌创立之初,UR和本来(BENLAI)便被植入了国际化的核心理念,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实际上,当UR在意图进军欧美市场时,特别注意展现出欧美品牌的形象,这不仅是在做定位,更是在进行市场的认知引导。
东南亚市场以其地理与文化的近似性,已成为中国服装品牌海外扩展的优选目的地。在这一市场,中国品牌凭借更为契合的产品设计与定价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例如,海澜之家在东南亚市场开设的68家海外门店,今年上半年的营收达到了1.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5.44%。
然而,直面欧美市场,却并非易事。与东南亚的文化、消费习惯虽相近相比,欧美市场无疑需中国企业投入更深的精力与资源。尤其是,欧美成熟的时尚产业已有深厚的市场根基,消费者对于全球品牌的认可和忠诚度普遍较高。因此,新进入的品牌需在短期内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以赢取市场的份额。
UR在2018年便尝试进驻伦敦市场,然而结果并不如预期。李明光坦言,疫情对品牌的扩张产生了重大影响,品牌的再次拓展始于疫情后。尽管如此,品牌们并不放弃,继续寻求在欧美市场的突破。
面对欧美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服装品牌在国际化进程中应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是设计与品牌理念的提升,企业需建立起独特的品牌故事,以引发消费者共鸣。与此同时,品牌还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因素,为市场的顺利切入建立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其他行业,服装行业的边界似乎更为模糊,与科技、环保等领域的联系愈加密切。李明光强调,时尚行业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时尚的需求逐年增加。服装不仅是产品,它更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李明光直言,进入欧美市场的目标,不仅仅是开设更多门店,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中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盈利目标。他指出,会注入充足的资源,以帮助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且,FMG集团为实现国际化,已经在伦敦建立了设计中心,未来还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供应链。
然而,品牌的出海仍需直面重重困难。除了与国际品牌的竞争外,合规风险需要被高度重视,欧美市场的合规性要求日益严格,这也使得品牌在运营中必须保持警惕。
中国服装品牌的出海,实际上是这一产业国际化大潮的必然趋势。通过进入海外市场,不仅能提升品牌认知度,更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构建良好的声誉。FMG集团作为先锋,正引导着这一方向,伪居于风口浪尖,但更为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在竞争中突出重围,取得突破。
正如李明光所言:“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的中国品牌,为国际市场服务。”这种信念贯穿着中国服饰品牌全球化的初衷与未来愿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期待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辉煌的表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