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之歌sf“娇妈妈”一个小时能做上百个糍粑。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宏连 通讯员邹俊圣
樟木头镇年近七旬的客家婆婆蔡运娇钟情于客家美食,因擅做客家小吃,她在当地很出名,被人亲切地称作“娇妈妈”。刚刚过去的11月,已坚持做客家小吃50载的蔡运娇被东莞市文学艺术节联合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东莞民间工艺能工巧匠”。
“我愿意给大家传授制作客家糍粑的方法,在有生之年,把客家糍粑的制作技艺一直传下去。”蔡运娇在接过“能工巧匠”的牌子后说。
蔡运娇说,在她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额外耕种一点糯米田,每逢农历十月初一,正值秋收完毕,每家收了新的糯米,就把新米蒸熟,然后放到舂米器里捣成糯米团,用它做糍粑、汤圆、萝卜粄等备受青睐的客家小吃。
在樟木头,有句俗话叫“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说的就是农历十月的第一天(“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客家人家家户户做糍粑、围坐一起边拉家常边品尝刚出炉的糍粑的情景。在没有电视、没有太多娱乐活动的那个年代,客家人以食为欢、以聚为乐。
“那时候,只要大人在做吃的,我就很有兴趣,就去学、去做。”蔡运娇说,她7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母学习制作各种客家小吃了。
其中让蔡运娇骄傲的莫过于她亲手制作的客家糍粑了。她告诉记者,只要事先将各种佐料调配好,她一个小时能做上百个糍粑,而且不会感到手累。
“尽管整个制作过程繁琐又费力,但做出来的食物既好吃又耐饱,所以大家都乐此不疲,这也许就是客家小吃得以流传的原因吧。”说起旧时的客家糍粑,蔡运娇说,以前做糍粑,要好几个人轮流用木棒在舂米器臼里捣,捣出来的糯米团要非常细腻光滑才算合格,因此客家人又称之为“打糍粑”。
制作客家糍粑首先要准备糯米粄、山泉水、花生、芝麻、黄糖、油等材料,制作方法则有和粉、蒸粄、备料、擂粄、包料五大步骤,每个步骤都很考验制作者的经验和能力。
“做好擂糯米粄这一步,做糍粑才算入门。”蔡运娇说,要想做出来的糍粑有韧性、有嚼劲,擂糯米粄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也相当考验技术,要用双手持木棍用力擂上约30分钟甚至更久,而且用力时要均匀持续,擂得越久,糯米团才会越韧。将擂好的糯米团裹入芝麻、花生、糖等馅料,捏成一个个晶莹剔透、外形圆润的糍粑,便大功告成了。
擂糯米粄、翻炒馅料、捏粄成型……蔡运娇在做糍粑时,双手配合度极高,节奏也很流畅,做出来的糍粑不仅外表松软,而且每个糍粑均重二两,还不黏手。
如今,客家糍粑依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掌握制作客家糍粑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蔡运娇称,客家糍粑的制作步骤繁多,每个环节都很讲究,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学的原因,现在真正懂得做客家糍粑的人越来越少。
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源自于蔡运娇对客家美食的热爱。平日里,她会手把手教女儿制作客家糍粑。除此之外,她还会不定时地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制作各种客家小吃。
“我们做客家小吃不定时,只要时间允许,就一起做,这种事情已经有很多年了。”在制作的过程中,蔡运娇会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技巧。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在端午、冬至等节气里,蔡运娇会与好友们大显身手,做很多客家小吃与樟木头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分享。用她的话说,这是一件既快乐又有收获的事情。(记者钟宏连 通讯员邹俊圣)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联系我们ENGLISH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