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鬼道不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连台湾、香港、澳门超过95%以上的人也都是汉族人。
根据历史文献《左传》的记载,在殷商时期,便有了“诸夏”“华夏”一词的出现,之后周王室也将国土自称为“夏”,其他的诸侯国便称为“诸夏”。
于是,后世就有了华夏的概念,汉族也被称作为“汉人”,有了民族的概念后,“汉人”才被称作为“汉族”。
其实在最初,华夏民族原本也只是黄、淮、江、汉一带的一些部落,融合到一起后才成了华夏民族,他们之前的祖先各不相同,但后期逐渐融汇在了一起,也被一些少数民族称为“汉人”。
虽然汉族人口占大多数,但毕竟还有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为了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和发展,所以普通话便普及了。
但其实在平常生活中,人们面对当地人还是会说都能听懂的方言,不仅有趣,还特别有亲切感。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最纯正的汉族方言,确实大多数中国人都听不懂的。
汉族人主要以古华夏族为主要体系,最开始大概只有200多万人,经过夏、商、周后,就已经融合了2000万人左右,两汉之时已经有了5000万人。
到了如今,汉族在整个中国的人口比例超过90%,但其实汉族也分为好几个民系,其中客家民系、广府民系、潮汕民系人口最为广泛,并且是汉族在岭南的三大民系。
但其实要说到纯正的汉族血统,就只有客家民系的血统最为正统,全球人数超过一亿不说,并且方言也最为古老。
语言学家曾把中国的方言总规划为几大类,分别为北方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而客家方言其实要比北方方言的时间更古老,也更为地道。
当时在东晋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客家汉人因为逃避战乱,只能渡江向南迁徙,而客家的称呼也是在迁徙过程中出现的,因为在古方言中“客家”就是“迁徙移民”的意思。
当然,客家的迁徙过程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停歇,自两晋开始到清朝年间,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迁徙。
而其中主要有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第一次就是在西晋的永康年间,那时北方并不稳定,总是有众多少数民族人来犯,所以许多汉人决定往南迁徙。
这时候的客家基本来到了湖北、江苏一带,但是由于他们对当地并没有家的归属感,所以也有不少人不愿意在此安家,所以陆陆续续地又有很多次迁徙。
之后又因为靖康之变、清兵入关、太平天国运动等等这些战事,还有生活习惯、环境等原因,客家又迁徙了好多次,以至于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区,当然还有些客家去往了海外。
虽然客家一直在迁徙,但也正是这个过程,让他们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也加强了客家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迁徙活动看似像是一场动荡不安的过程,但其实这在侧面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正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归属感,所以客家也更加明白,只有传承好文化,才能时刻感受到民族的存在。
就比如客家的方言,虽然大多数的人都听不懂,但其实这些方言大部分都继承了中古时期的汉语。
正是因为他们的方言和中古时期的语言很相似,所以即便是人们都听不懂,但还是会觉得有些熟悉。
就比如在客家的方言中,他们喜欢称自己母亲为阿姐,而姐姐是阿姊,就像是在有些朝代,他们会把父亲唤作阿爷。
客家除了语言具有独特性,就连其他的文化和习俗也与其他汉族人有所不同,就比如客家的传统服饰、建筑群体,以及吃穿习惯等。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客家楼最具特色,尤其是房屋的外形,主要就是方形、圆形、八角形,还有椭圆形等这些形状。
其中圆形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整栋楼由大大小小的几个圆形组成,形成层层包裹的外观,似乎具有很好的私密性。
一般来说,这栋圆楼的最中心是家族的宗祠,向外是祖堂,然后再依次向外住人,房间大小基本一致,一栋圆楼住一大家族不成问题。
客家人的饮食习惯和其他民系也有很多的不同,由于之前他们要长期迁徙,在途中只能吃些重油、重咸的食物,这样有助于保持体力。
客家菜十分有文化内涵,从用料到烹饪都独具特色,香辣醇厚,但是又不会让食材原本的味道消失。
像是客家的盐焗鸡、梅菜扣肉、猪肚鸡、客家黄酒等,都是客家民系的一大饮食特色。
中国所形成的华夏文明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地传承至今,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传统文化有很强大的传承性和包容性,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客家的传承。
客家的先民们虽然从中原迁往了南方,但其实最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丢,反而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传承着,可以说客家民系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守护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OPPO Find X8 mini再次被确认:影像已清晰,配置也很激进!
华为Pura 80 Ultra影像规格确认,RYYB主摄+RYYB潜望,进光量很顶
Powerbeats Pro 2:2000多天后再相见 运动耳机新标杆
英伟达RTX 5090显卡首个水冷头诞生:可使GPU核心温度直降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