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天使的黑暗华尔兹湖北省红安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交界处,面积1793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是著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点帮扶县。
1927年11月13日,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近3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这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长江以北地区领导的最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后,正式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次武装起义发起时间较早、规模较大,虽然几经挫折却一直顽强不息地沿着中国革命的正确航向发展,最终实现了由武装反抗反动派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大转变,完成了中国提出武装起义的历史使命。它以胜利发展的战斗历程为我们党正确认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道路提供了典型的实践经验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从而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
1983年11月,元帅挥笔为红安题词:“红安是黄麻起义的发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她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1930年6月,鄂豫皖边特别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旋即由光山南部迁入红安北部山区;特苏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至1932年6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面积已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形成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1921年,董必武作为武汉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从领导成立红安早期党组织、发动黄麻起义,历经长征、解放战争到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城楼、成为见证新中国诞生的两位中共“一大”代表,始终站在历史变革的前列,是中国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董必武于1959年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家副主席,连续担任两届副主席的时间长达16年。1972年2月,董必武出任国家代主席。
于1926年由一个普通木匠转变为农动主要领导人,在大半个世纪的光辉革命岁月中,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横刀立马的将军,再到成为治国兴邦的共和国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红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在这里重建,红二十八军在这里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是新四军四个支队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这块红色的土地走出了陈锡联、韩先楚、、王近山等61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两百多位共和国的高级干部和将领。1985年,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中国第一将军县”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世界罕见的人文奇观。
在党的领导下,英雄的红安儿女成长为建党元老、黄麻斗士、开国元勋、国家主席、铁血战将,红安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成为大别山革命精神的源头和核心。
2010年1月23日,习视察红安时强调:“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革命老区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要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把老区精神转化为推动老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