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赐痞妃城市的角落,年轻人在上班的地铁上读着诗;遥远的山乡,孩子们向往着千里外的霓虹灯。
有网友自嘲,以前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则是“一代更比一代难”。而这样的求而不得、惆怅无力是否只发生在今天?
关于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人们的了解或许停留在课本上的名人简介,或是短视频平台上“网红教授”戴建业老师一句“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的笑意解读。
当我们跟随纪录片《中国》第二季首集,把时光轴拉回到唐朝,杜甫还没有见过比自己年长11岁的李白,但他熟悉李白那些奔放飘逸的诗句。“独自一人的时候,杜甫会想起,自己的心底,始终还有一个向往:成为李白那样潇洒风流的人物,一边访名山大川,一边写诗交友。”
李白以何种姿态吸引着杜甫的崇敬?解说词一气呵成将杜甫心中那深厚的情怀彻底袒露。“杜甫没有成为李白,他活出了另一种伟大的人生。李白如从天上而来,飞流直下。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长,厚重深沉。无论少了哪一个,大唐的天空都将黯然失色。”第一集《惊变》从歌舞升平、欢饮达旦的大唐开始,天宝年间,两位伟大诗人的命运轨迹相互交织,一段始于公元744年的缘分被铺陈开来。
唐诗为何对后世中国人的文学创作打下深深烙印?盛唐精神又何以延续至今鼓舞后人,《中国》第二季第一集便以“诗仙”与“诗圣”的人生交集为切入,带领观众在极致的视听享受中,探寻中华千年思想源变。用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中国故事散发出神韵之美。以时间为轴,之后将陆续“登场”宋徽宗赵佶、忽必烈、关汉卿、徐光启、张居正、海瑞等人物事迹。与李白、杜甫一同,让《中国》第二季成为追溯中国如何一路走来的蓬勃影像,纵览千余载思想源变。
当李白、杜甫、高适三人一同登高怀古、寻幽访胜,他们写诗畅饮间的欢愉和忧思似乎溢出屏幕,让观众也想钻进这纵情的小天地;当原本志在必得的杜甫由于监考官的操纵而落败,大唐帝国生命力的衰退仿佛清晰可见;当乱局来临,即使一再被贬,杜甫仍坚持做自己认为必须要做的事,这份对心中理想的坚守鼓舞着屏幕前的人们。
“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很难,一批礼赞伟大时代的文艺作品进入观众视野,《中国》第二季刚好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浓墨重彩地展现时代的沧桑巨变,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作品。
《中国》第二季致力于挖掘每个时期对当下中国仍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创作者对格局的把控能力可见一斑。无论是唐诗还是《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的故事,无论是关汉卿的戏剧还是一代能臣张居正,他们都是中国历史源流和中华文化延续中的经典坐标。在此意义上,《中国》第二季构建出饱含时代情感的中国故事版图。
将目光投向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第二季从中选取极具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人物、事件,通过勾勒这些重要节点为中国故事的再认识打开了一扇窗口。
《中国》第二季区别于以往历史类纪录片,在创作中融入了传统戏剧舞台的假定性、象征性等表现手法。这种风格在前几集中体现得更为强烈,片中没有同期采访,也没有实物资料,而是用充满留白、韵味的方式来完成这一次光影再现。
当镜头投向雨中醉卧的李白,人们仿佛看到他身上散发的洒脱与豁达,也仿佛窥见他与大唐完美契合的浪漫与进取;当画面转到广阔天地中衣衫褴褛的杜甫,人们似乎看到这位杜拾遗为之努力近乎一生的出仕报国梦的破碎;而当杜甫目光坚定地望着马儿,他危难中舍生取义的道德人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涤荡着屏幕内外受众的心灵。
无疑,《中国》第二季打通了纪录与影视的视听语言壁垒,并打造出不同以往的纪录片美学表达。
如此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搭配徐徐讲述的解说,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仿佛置身其中,穿越千年体验历史人物当下的心境,更具象地接近那些久远过去。
而尽管盛唐不再,但其精神在千年间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坚持和坚守。
杜甫的千古名句中不仅有个人的凄楚命运,更覆盖到大唐惊变的芸芸众生,诗歌的记录也让人们看到历史和古人的精神追求;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清朝状元张謇,实业救国之路虽然失败,但他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城市改革试验,给南通留下的完整市政基础设施造福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