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域22mt约定访问那天,天文科普活动家李元先生见面便说:“为了这个采访,我准备到凌晨3点。”作为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特别是199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将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后,李元接受过的采访不计其数,想来面对采访,李元当是信手拈来。李元之所以如此重视这次访问,因为“从天文图片收藏与传播的角度来讲述我的工作,还是第一次”,而李元66年的科普生涯,也一直是为科普的艺术化而努力。
10岁那年,李元第一次看到彩图本《科学大纲》,立刻被其中的科学图片所吸引。中学时代,他又迷恋于陈遵妫编译的《宇宙壮观》里的小星图,每天晚上,别人都睡觉了,唯独他在那儿看星星。对着星图李元认识了全天的星。
仰望星空的李元不仅看星图,还画星图。1945年底,20岁的李元把自己就着直尺与圆规、精心绘制的6大张全天星图寄给天文研究所的陈遵妫。陈遵妫由此认为李元有培养前途,让他上紫金山天文台当了一名职员。高中毕业的小年轻,走进了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这开启了他一生职业生涯的大门。
在李元珍藏的所有天文图片中,有一张图李元收集了它的多种版本,而且每次组织展览、编写图书,李元总会用到、提到它,那就是美国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1944年创作的土星组画。这组图画曾影响很多人走上天文学的道路,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就是其中之一。
1944年,李元在重庆街头偶然翻开一本美国的《生活》(LIFE)画报,遇到了那组奇妙的土星画。“那时我已经初识天文,也看过不少天文图书,但这样的土星美景我还未曾见过,我完全沉醉于土星世界了。”李元立即买下了这本画报并收藏至今。对李元来说,这组艺术感十足的图画点燃了他对天文的热情,也促使他一生追求科普的艺术化。
在李元的家中,你会感到这真是书的世界、图的海洋。阳台上、书桌上、柜子里、沙发床上都是与天文相关的图书和图片。
为了让记者对他66年来收藏图片的概貌有所了解,李元前一晚把一些重点图书都找了出来,这些平日散放在各个角落的图书图片,无论哪一种,李元都能如数家珍地讲述它的作者、年代、国别、特色与精华,不亚于任何一个收藏家对藏品的熟悉。听着这位86岁的老人如此清晰的讲述,你除了惊叹他思维清晰之外,也足以推断出他对天文图片的深情与热爱。
早在李元还迷恋于星图的时候,有次他帮女友搬家,未来的岳母想送他一个礼物,李元说“什么都不要,让大哥帮我买本星图就可以”。当时女友的大哥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真的从美国捎来一本著名的诺顿星图。这个礼物让李元“心花怒放”,后来又把这本星图拍成照片供应给全国天文爱好者使用。1984年,李元和老师李珩将其译成中译本出版发行。该书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据李元介绍,其最新译本不久将会出版。
因为国外的天文图片较国内要先行数步,李元特别注重收集国外的图片。李元很多亲戚在国外,即使在海外关系人们都不愿公开的年代,李元仍频繁与他们联系。
改革开放后,李元还与美国、日本的太空美术界的米勒、格兰特、邦艾斯泰、岩崎一彰等陆续取得了联系,建立了友谊和交往,志同道合的他们互通珍贵的资料。1986年,邦艾斯泰97岁生日之际,还来信给李元:“我很赞赏你为我的作品在中国的展出所作的努力。据我所知,要想使人们对天文学发生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去看有趣的天文美术作品和天体照片。”
李元自身对天文学对科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从艺术角度开始的,他也一直认为让更多人了解天文,科普艺术化是一条最好的道路。“很多人说21世纪是读图时代,其实读图时代早就开始了,欧美在19世纪就出版了大量图文并茂、彩色绚丽的书刊。”李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跟上世界的脚步。
上世纪40年代他刚进天文台工作就编插图日历、编卡片式《天文图片》、与卞德培主编大型《天文图片集》等等。
由于对图片工作的不断深入,他毛遂自荐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插图特约编辑,把国内外优美的天文图片编入书中,获得了国际好评。
李元还有一个称号叫“中国太空美术的开拓者”。太空美术就是用艺术手法描绘宇宙和宇航的作品。李元因为自身积累很多作品和线索,几十年来为之奔走介绍,是我国推广宣传太空美术作品的第一人。
1986年,李元把数年来搜集到的所有太空美术图片和照片,在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组织下做了40块约2米高、1米宽的展板,在北京、上海、南京、乌鲁木齐等10多个城市举办了名为“宇宙在召唤”的巡回展览;1988年,李元在大连举办了日本太空美术家岩崎一彰的太空美术画展;2003年,李元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作了《太空美术欣赏》的演讲,收视观众达上百万人;2004年12月12日,在北京天文馆新馆建成开放之际,他又专门举办了小型太空美术展览,并主编了《宇宙在召唤》,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太空美术画册;2006年3月至4月,李元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了“国际太空美术作品展”,展板高1.9米、长数百米,共展出世界太空美术名家的70多幅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