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光打印机租赁6月14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五集《再续华彩》穿越历史,打捞古蜀文明华彩。
这一集从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双元村M154大墓开讲,带着观众沿蜀道追溯,揭开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的“面纱”。在大量文物遗存里,拂去历史的尘埃,看见古蜀国的来龙去脉,也见证古蜀文明融入中华文明的进程。
2000年7月29日,成都市青羊区商业街,几段大型乌木出现在工地上。考古学家确认是一处船棺葬,经过一个月的挖掘,规模宏大的船棺葬墓坑赫然呈现。
船棺是一种独木舟形的棺木葬具。商业街船棺葬墓坑内,平行排列着17具棺木。其中4具是大型船棺,最大的长18.8米、直径约1.7米。棺木之下还有15排枕木铺垫。这一发现在国内属首次。墓穴周边还遗留着木构地栿,或存在着同时期建造的祭祀建筑。无论是地上建筑的规模还是地下墓葬的面积,都表明商业街大墓的主人非同一般。其随葬器物均为色彩斑斓的漆木器,墓主人的等级身份逐渐清晰。
墓主人到底是谁?让人遗憾的是,未被盗扰的商业街船棺葬8号船棺发掘出的人体骨骼无法组成一具完整的骨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考古人员确定了商业街大墓年代——约为公元前400年,大致处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此时正是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末期。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迁都后,开明王朝随即效仿中原礼制,在古蜀建立起宗庙礼乐制度。文献记载,开明氏一族习水,长期与水和船相伴,逝后极有可能以船棺入葬。不过,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墓主身份尚无法推断。
后续的考古发现中,包括“米”字形在内的各种符号反复出现。这些符号既抽象又无规律可循,它们到底有何寓意?
考古学家介绍,270多种单个符号、1100多种符号组合,大量出现在巴蜀地区,故称其为“巴蜀图符”“巴蜀图语”。
这样的“图符”“图语”,并非个例。2015年,成都市青白江区大湾镇双元村,一处由270座墓葬组成的墓葬群在此发现。其年代横跨春秋和战国时期,其中以编号M154的船棺葬等级最高。考古人员在其随葬铜器上同样发现了“巴蜀图语”。
相继发现的几何形符号,相继出土的不规则形状铜印章印证了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古蜀先人用相同的符号、共同的记忆记录着这方水土的制度与信仰。
商业街船棺葬与双元村M154大墓,年代相似、规格相当,也都无法确定墓主姓名,但蜀地高等级贵族这一身份确认无疑。从规模宏大的墓坑到气势雄伟的地面建筑,从精美的随葬器物到神秘的“巴蜀图语”,见证着古蜀开明王迁都成都后,效仿中原礼制、建立宗庙礼乐制度等成果,向世人展示蜀地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蜀道,特指由四川北通关中的古驿道,其交通主要遍布于白龙江河谷沿线。多种文化在蜀地汇流交融,离不开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蜀道。
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蜀人在难以立足的断崖绝壁破石凿洞、打桩架桥,修建出向北直抵汉中平原的金牛道。500多米长的坚硬岩壁上,分布着三排上千个栈道孔眼。上排孔搭雨棚,中排孔架木栈供人马通行,下排孔用于加固支撑。
如今再看这些蜀道,只觉得古蜀人充满智慧,勤劳而勇敢。这些用血肉之躯修筑的各类古道,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它将偏居西南的四川盆地与中原连接,或经云南直达缅甸和印度,成为南方丝绸之路。
秦国灭蜀国后,开始“经营”蜀地。依托蜀道,秦国入蜀治水患、建城市、强经济,为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打下基础。各类蜀地制造——蜀锦、蜀绣、盐、铁、漆器等,依托古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行销海内外,让“蜀地造”名誉四方。
当古蜀国退出历史舞台,交融之光从历史深处照来,烛照未来。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实现了融合发展并延续至今。(记者 边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