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70年腐败史习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从未间断的发展过程,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岁月无情,许多灿烂一时的古代文化,如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等,都已消失在时间长河中成为历史陈迹。中华文化却一直屹立不倒,她的内部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
“讲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使中华文化不断获得新生的重要元素。《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记言”也是叙事的一部分。“六经皆史”虽是清人提出的命题,但说出了古代经典皆重叙事的客观事实。在我看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理基础。根据文字学家的看法,某些单个的中国汉字便具有叙事功能。比如金文的“寇”字,裘锡圭认为其意指有人手执器械进屋袭击主人。用汉字缀成的文字片断,其叙事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见于《吴越春秋》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叙述了制弓射弹以猎鸟兽的场景。孔子云:“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他修订《春秋》,是为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为后人提供明白治道、辨别是非的标准。即使在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如古典诗歌中,叙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讲好本民族的故事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优势。儒家讲究“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所以由儒家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如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女娲、后羿、大禹等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则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耕技术。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所发明。这些基于事实而稍作夸张的高超叙事,对后代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讲好故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从接受效果来看,对后代读者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中那些文字简洁、细节生动的片断。一方面,简练精确是中国历代史学家与文学家共同的追求目标。孔子云:“辞达而已矣。”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史记·蔺相如列传》只写“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事,便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古典小说也是如此。《红楼梦》虽是长篇巨制,其文字表达却极其精练,像俄国小说中用几十页篇幅描写一个人起床过程的情形,曹雪芹是不屑为之的。
另一方面,细节描写也非常重要,这几乎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共同特征。《史记·李斯列传》的卷首写一个与传主生平事业无关的细节:李斯少时观看厕中鼠与仓中鼠的不同遭遇,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真是画龙点睛。得益于汉语汉字的独特优点,中国古代那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最终还演化成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如形容技艺精湛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歌颂友谊的“高山流水”“管鲍之交”……这些成语都是中国故事的简洁文本。
文化是民族身上的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性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古代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我们的祖先却对自身力量充满自信。这种文化心理能够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也能赋予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卓然自立的精神力量。
随着信息时代和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出现,强势的西方文化正风靡全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叙事视角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从本民族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精神资源,为建设全人类美好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传媒观察》2023年第7期卷首语。作者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