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可向剧中人物内心的开掘再深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6 1:59:00 | 【字体:小 大】 |
评价人给予好评近年来,在各地戏曲舞台上,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占有重要比例。仅以山东为例,就有京剧《燕翼堂》、吕剧《先驱·王尽美》、山东梆子《南下往事》等一批新编剧目相继上演。这些创作对于追忆革命历史、唱响主旋律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继承或扬弃传统、适应时代审美以及与其他门类艺术互鉴中呈现出多元旨趣,为戏曲现代戏发展与现代性探索提供了鲜活实践。
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以党史、军史、国史中气度恢弘的人物、故事等为创作素材,一直以来,礼赞英雄、表现崇高是此类题材创作的重要传统。但围绕如何更艺术化地吸引人感召人、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舞台呈现等,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戏曲也在不断更新表达方式,拓展选题领域、叙事模式和艺术手段,形成了新的创作走向和审美转向。其一,是更注重英雄人物的立体表达,或更着墨于小人物的选择与成长,从模式化、典型化叙事走向现实逻辑和平视视角,直抵人性、人情的更深处。以红色经典的搬演为例,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诸多作品都是在已有红色剧目、影片等基础上再创作而来,并在故事开掘的角度、人物刻画的深度上创新突破。像昆剧《自有后来人》,一改《红灯记》中以李玉和为第一主角的架构,围绕李铁梅展开情节,其中,祖孙交心、父女诀别等段落充满张力,一家三代在风雨如磐的战争环境下错综复杂的内心矛盾也展现得层次分明。而在一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一批作品以史实为依据,塑造了革命人物不畏艰险、坚定信念、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并通过他们在重大事件中的抉择,展现出历史厚度与情感浓度。比如,在京剧《西安事变》中,创作者巧置情境,在写剑拔弩张的外部斗争的同时,着力描摹事件过程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冲突,其中,针锋相对有之、互敬互爱有之、忧思忧虑有之,而越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也越彰显出中国人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另外,亦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直面普通人的故事,聚焦边缘群体在主流精神感召下的自觉,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也为展现生存境遇、探寻人性幽微作出了可贵探索。例如吕剧《大河开凌》,讲述的是长工“迷糊”在新雨等进步人士影响下,与《宣言》相遇、相护、相知、相守,从普通人转变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并通过设置亲人被杀、新雨就义等情节,关联小人物蜕变的深层动因,从而让作品更有厚度。其二,是更注重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如打破常规线性叙事、借鉴先锋实验理念、吸收民间艺术元素等,不断丰富本剧种表现力,甚至突破剧种边界创新探索,为更好地演人物、演故事服务。比如,评剧《母亲》以一个母亲的情感回溯串联起一个家庭的抗战经历,在故事阐发和结构方式上采用倒叙、插叙、闪回等超现实手法,尤其是被母亲捂死于襁褓中的儿子“小仔儿”以全知视角参与叙事,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成为母亲心理外化的重要依托。剧中人物在不同时空跳进跳出并非毫无逻辑,而是紧扣民族危亡中母亲毁家纾难、勇敢抗争这条明晰的主线,既带来了陌生化效果,又强化了主题感染力。再如,昆剧《自有后来人》大胆打破宫调套数的严格制约,在唱腔设计上采取“破套存牌”方式,释放出传统曲牌的个性美,拓展了剧种音乐表现力,为演绎复杂情感、塑造个性化人物、诠释深刻主题提供了丰富空间。
在克服了以往模式化、符号化叙事弊端,迎来更丰盈的舞台样貌的同时,也有评论指出,当前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中呈现出一些新问题,如对小情感小世界的迷恋、对表现崇高的消解、对歌舞等异质艺术元素的依赖等。其实,戏曲作为舞台上的综合艺术,且对舞台意境有着独特追求,就决定了它不能像电影、电视或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再现历史场景,而是要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口,并在规定的时空内完成人物塑造,彰显精神价值。小人物与历史进程的结合、个体境遇与时代洪流的交织非但不会削弱历史深度,反而能折射出历史照进现实的温度,无疑切合了戏曲创作的惯常逻辑。所以,立足平民视角、体现人文关怀与展现革命历史精神并不相悖,如果没能很好地统一于某一作品之中,问题不在于宏观层面的价值判断,更多是因为对选题开掘的力度不够。其一,表现为有“事”无“戏”。许多此类题材作品围绕革命历史人物的生平展开叙事,虽融入了大背景、大事件,但没能很好地把外部情节引入内在情感,缺乏作为戏的贯穿行动和人物关系的转变、发现。事件零散、蓄势不足,讲故事尚不能成功,精神与审美诉求更无法附着。其二,表现为有“戏”乏“力”。有的作品故事完成度较高,但流于浅表,并未抵达人性或情感的深层,则会力度不足、缺乏余韵。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信仰的力量、战斗的豪情、民众的辛酸等兼而有之,在风格样态上,亦不局限于团圆模式或严肃正剧。戏曲舞台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更深邃的思考反映这段历史中党和人民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艰苦卓绝斗争,呈现出哲思的厚度,给予当下以启迪。这就不能满足于对事件的简单铺陈、为主题的直白代言。不妨向内心的开掘深些、再深些,把剧中人对生命本质的体悟、于历史处境中的抉择等内在逻辑表达得更生动丰满、更耐人寻味,如是,才能更好地实现革命性与人性的统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线日《中国文化报》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