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五月艾草从第一讲至今,有些话题知晓后就很少会再提及,比如说纯律、音高标记法;有些概念我们却每节课都会提到,首当其冲的莫属“音高”和“音程”了,接着是由音高音程构成的“音阶”。而今天的话题将是在音乐应用中最实用最频繁出现的概念。我们会普及音乐的各种元素,并着重讲解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节奏、旋律及和声,看看它们为什么重要。
音乐最重要的三要素之一是旋律,旋律就是音乐当中的语句。生动的文字会巧妙应用类比,引用,排比,对比等修辞的手法,而杰出美妙的旋律一样会用到这些技法。语言中,单词构成词组形成句子。音乐中的单词就叫做音符,而旋律就是由音符的组织出来的。旋律从音符、乐句、段落一直延伸还可以构建出乐章、乃至全曲。像这样在音乐中篇章的结构安排就叫做曲式。
上图是《小星星》旋律的第一句,五线谱上的一个个小蝌蚪代表的就是音符,而这些音符在时间轴上有序地连接在一起时就出现了旋律。如果你从未用过五线谱,那今天这一讲会顺便为你学习五线谱提前打好基础,扫除知识和心理障碍。五线谱从左到右表示时间的推进,而音符位置的上下则代表了音高。五线谱的五根线就像音高的刻度线一样,可以用来区分音符的音高,越上面的音就越高。
让我们看一下简化了的五线谱,见下图。旋律中的音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是维持在一个固定的音高,接着突然上升了一个较大的音程,接着缓缓下行直到又出现一个向上的跳渡,最后维持在一个固定的音高结束。每一个音符都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音高和时值。音高决定了音符自身频率的高低也决定了音符之间互相的音高关系(即音程),而时值则是指音符的持续时间,时长越长的音符时值就越大。
旋律是能给听众带来意义感的。大脑喜欢探究事物的意义和规则,而我们的听觉又非常灵敏,它能够辨识出音符走向。这使得我们具备了一个神奇的能力,能够像玩连线游戏一样,将分散的音符串联起来,听出有意义的旋律。所以,我们也习惯把旋律叫做“旋律线”。当然,不是所有的音符运动都能叫旋律的,就跟烂的作文不知所云不能被理解是一个道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智商拔群创作者,故意不说人话,偏把音乐当做破译密码来玩弄。当我们无法分辨旋律时,音乐的含义就会模糊淡化,显得抽象。
如果你想作曲的话,除了在搜寻灵感之外,还值得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家与学者们在研究一段旋律时,会关心旋律的走向(相邻音符之间的音程跳渡),旋律的音域范围,会关心整条旋律线的轮廓形状,等等。当然也不应为了理论而忘了旋律本身是否好听。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音阶。其实,将旋律中用到的音符音高从低到高排列,就可以得到音阶。而反过来,从音阶中挑选一些音高在时间上横向发展就能组织出旋律。音阶就像一本新华字典,里面的沉淀了可以拿出来用的词汇;而旋律的创作和聆听就像是在写作和阅读文章,是赋予这些词汇生命的过程。
音阶中的音横向发展得到旋律,而纵向发展就得到了和声。和声的推进变换会形成旋律,而多条旋律的叠加又反过来构成了和声。
音乐最重要的三要素之二就是和声。现代音乐概念里面,由多个不同的音高同时发声就形成和声。如果说旋律是音乐中的语句,那么和声就是多个人同时在讲话,或者是某人在表演一嘴多舌的口技了。和声可以扮演音乐中的形容词副词,为旋律线增添五彩缤纷的色彩。比如在第三课课后拓展的音频中,为了让大家体会音程的协和度与色彩感,我就演示过音程中同时发声的双音——这就是最简单的和声的例子。
三个或三个音以上的和声就叫做和弦。一般来讲,和声的音符数量越多,其色彩就会越丰富。和弦的音程关系远比双音复杂,多个音之间互相都会构成音程,音程组合的可能性随音高数量呈指数增长。在过去的民谣和早期的古典乐中,和弦往往会用到最基础的由三个音组成的和弦,叫做三和弦。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和声的色彩随着音乐的进化已经更为丰富,和声中往往会在三和弦的架构上再加入一到两个色彩音。爵士乐则更进一步,这个风格的音乐中由五个六个组成音的和弦是家常便饭,即使是钢琴也需要两只手才能把和弦的音按全。
和弦中的音不仅可以同时弹奏形成和声,也可以先后连续奏出,这个过程叫做和弦的分解,或分解和弦。在弹奏分解和弦时,我们依旧能隐约或强烈地感受到和声。由于大脑的短期记忆可以储存前几秒之前的音符并将这些音符拼接在一起,我们能够感受到分解音之间的音程关系,还原出和声的色彩。同样,我们对旋律的感受也少不了大脑对相邻几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的处理。如果没有了短期记忆的帮助,我们恐怕就无法听懂音乐了。
音乐最重要的三要素之三是节奏,即有规则有循环的律动。大脑痴迷于寻找规律和意义,节奏就是音乐在时间上的规律。规律性的节奏对大脑正中下怀,就连古人读书念经都是要摇头晃脑追求节奏感,其中便可见一斑。
将音乐量化分解成片段有助于我们看清节奏的规律,方便我们标记、分析、理解并记忆音乐。就像音高可以用半音作为刻度划分,时间也可以用节拍(拍子)作为单位刻度来划分。音乐的速度快慢可以用每分钟节拍的数量来测算。由于节奏中拍子的强弱变化呈周期性(嘭嚓嚓,嘭嚓嚓,嘭嚓嚓,~),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周期的循环设定为一个小节。五线谱中像栅栏一样的竖线叫做小节线,它被用来分割一个个小节。
每个小节里面拍子的数量被定义为拍型。一个小节有两拍的拍型就叫双拍子,有三拍的叫三拍子,以此类推。有时,对拍型的描述还包括小节中强弱拍的顺序关系。二拍子的拍型一般是“强弱,强弱,~”,而四拍子的拍型常见“强弱中弱,强弱中弱,~”。拍型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如何感受韵律。
节拍与音符时值就像音名与唱名。节拍是音乐的时间刻度,它的时长是用音乐速度规定的。而音符的长短则是根据时值设定的,时值就像唱名一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的时长可长可短。如同唱名需要和音名挂钩才能判断音高,音符时值也要和节拍绑定才能明确时长。音符时值的全长单位叫做全音符,一个全音符二等分得半音符,再二等分成得四分音符,继续切割可以得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实践中,我们常常把四分音符或者八分音符的时值设定为一个节拍。
《小星星》五线谱上面的\frac{4}{4}代表拍号,拍号的分子对应小节的拍型:四拍子,而分母则是对应节拍和时值的关系:四分音符为一拍。可见,\frac{4}{4}和\frac{2}{2}代表不同的含义,一个代表四个四分音符,另一个则代表两个二分音符,在乐谱标记时小节的划分是不一样的,对韵律的感受也不是不同的。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每个小节中所有音符时值加在一起都正好等于一个全音符\frac{4}{4}=\frac{2}{2} =1。当然,一个小节总的时值不一定是全音符,尤其是三拍子的节奏,比如\frac{3}{8}拍、\frac{3}{4}拍。
乐谱上,我们常常还会看到像\frac{6}{8}拍、\frac{9}{8}拍这样的复拍子拍型。复拍子就是拍子套拍子,具有多层结构。比如\frac{9}{8}拍首先由三等份组成,每一份里面又是由三拍构成。同样的,\frac{6}{8}拍一般被看做一小节中有两等份,每一份又是由三拍构成的。复拍子有助于我们更方便的感受复杂的节奏型。
与之相反,像\frac{3}{8}拍、\frac{4}{4}拍这样分子由2、3、4构成的简单拍型被叫做单拍子。注意这里的“单”是和“复”相对应,“双拍子”和“三拍子”都被归类为“单拍子”。
由多个音符生成有规律的节奏组合叫做节奏型。节奏型与拍型不同,比如在一个\frac{4}{4}拍子的小节中,拍型就是四拍子,而节奏型却可以由十六个十六分音符构成。而且,节奏型中的音符的时值可以不一,可以发声也可以空着不发声。不发声的音符叫做休止符。
由四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两个四分音符可以构成一个节奏型,而下图中这个节奏型连续出现了两次。
舞蹈就是一门建立在音乐的节奏之上的一门艺术。许多与舞蹈同名的音乐风格在节奏上都有鲜明的特征,他们都有各自的速度、拍型和节奏型。
拉丁舞蹈和音乐的风格有伦巴,桑巴,恰恰等等,大多都是偶数拍子(如二拍子,四拍子)的舞蹈。恰恰舞在练习时有“踏~~踏~~恰恰恰!”的口诀帮助初学者踩对节奏,这便是节奏型的体现。伦巴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速度因此相对舒缓以承托柔美的舞蹈。而一提起桑巴,我们则会想起穿着如孔雀般鲜艳的巴西妹子热情洋溢的舞蹈,节奏那叫一个快。桑巴是二拍子的。
与偶数拍子的舞蹈不同,小步舞曲是三拍子的。古典音乐奏鸣曲式的一个乐章往往就会出现小步舞曲的曲式,而小步舞曲是在欧洲真实存在过的贵族舞蹈,只是后来不再流行。而现代仍旧流行的舞蹈中,华尔兹(圆舞曲)也是三拍子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音乐首要的三要素分别是:节奏、和声与旋律。三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叫做织体。就像织布有粗细薄厚之分,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音乐织体的粗细与薄厚。虽然织体在乐曲中会不断变化,不过还是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基本的模式:
像第一节中的图例一样,由一根旋律线单独进行地音乐织体叫做单调音乐。虽然叫做单调音乐,但是音乐本身并不一定单调。虽然织体的厚度最为单薄,但这种模式也有它的动人之处,比如妈妈为宝宝吟唱一首摇篮曲可以满怀深情,或者...新垣结衣无伴奏清唱拿走不谢。
由多个独立的旋律线并行构成的织体叫做复调音乐。复调音乐中,你可以同时听见不止一条旋律线,比如萌娃弹奏巴赫《二部创意曲第8号》。可见,即使是一个乐器也是可以演奏复调音乐的。但是,并不是多个乐器或多个声部演奏的音乐就一定是复调音乐。如果所有乐器声部都在演奏和模仿同一个旋律,这种织体被叫做支音音乐。
以上这些织体并不是流行乐中最常见的,我们最常见的织体叫做主调音乐。主调音乐织体是由一条旋律线配以和声进行来构成的,如Wilhelm Kempff弹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旋律中的音符即是和弦中的某个音,同时又可以构成一条独立的旋律。旋律音常常是和声中的高音,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旋律也可以在低音或中音发展。
与复调音乐不同的是,主调音乐和声中的非旋律音是用来衬托旋律并为其增色的,它们并不独立构成新的旋律线。而在复调音乐中,多条独立的旋律弦之间却可以互相构成和声关系,同时起到和声与旋律功能,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对位法。由于对乐理知识要求较高,对位法一般是音乐专业学习者才会接触的功课,却也是严肃音乐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和训练。
精心制作的流行乐中,往往会加入各种乐器和声效,为人声和主要乐器的空隙进行填充,就是为了避免产生织体厚度密度的骤变,除非本来就是要追求骤变的效果。交响乐团之所以需要庞大的编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是对织体的考究,要求织体密度和厚度可以根据乐曲的需求来调整。比如多把提琴同时发声就要比一把琴声音更洪亮厚实。合唱团也是这个道理。
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声音特质,叫做音色。不同的乐器演奏同样音高的旋律时,我们之所以能将他们分辨出来,就是因为每种乐器都拥有不同的音色。乐器演奏出的音符并非只有一个音高频率,而是有一组频率。基频是这组音音高最低的频率,且往往最响。我们通常把基频定义为音符的音高。而其他的高频则遵循一个规律,它们的频率都是基频的正整数倍,这些高频叫做泛音。这个现象是由于物体振动模式导致的。正是这些掺杂进来的泛音使得乐器各自拥有了不同音色。如果没有泛音,所有乐器听上去都会像一个个音叉,音色无法区分。另外,这些音与音之间泛音的重叠也是和声之所以悦耳的关键,泛音重叠程度越高声音一般就越协和。
以上这种振动有规律,具有明显基频和泛音,能分辨出音高的声音叫做乐音,而振动没有规律无法清晰分辨基频泛音的声音则叫做噪音。键盘管弦乐器演奏出来的一般都是乐音,而许多的打击乐如锣鼓就是噪音。当然并不是所有打击乐器都是如此,比如木琴,定音鼓演奏的就都是乐音。
下图一是吉他单音演奏中的频谱图,图中可以清晰的看见基频和泛音。基频是最下面的音,在0-500Hz的范围,因为一弦的五品是A440,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当时弹奏的是一弦或者二弦高把位的音。后面三个音的音高是稳定而有规律的。而第一个长音之所以升高又下降,是因为吉他推弦时,音高升高了大约一个半音的缘故。这些音明显都是乐音。而图二则明显是噪音,它是地鼓的模拟音,声音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频率,无法分辨基频在哪个频率。
每个人讲话风格和发音方式都不同。有的人讲话掷地有声抑扬顿挫,有的人说话平淡稳定,它们的区别在于发音力度的强弱选择不同。音乐演奏中对不同的强弱力度的使用叫做强弱法。强弱的标记来自意大利文,piano代表弱,缩写为p,forte代表强,缩写为f。后来又细分出次强次弱等一些列强度。好玩的是钢琴的原名就叫pianoforte,后来简写成了piano。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在钢琴发明之前,键盘乐器有一度按键的力度与演奏出来的音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钢琴在强弱控制上能力,当时算是一种创新,故以此得名。
除了强弱,有的人吐字清晰具有播音范儿,有的人飙字如rap,有的人咬字...(哎哟~不错哦),它们的区别在于字与字中间是如何过渡的。音乐演奏中,在音符连接上作的的处理叫做衔接。比如断奏就是音符急促地发声之后立即静止造成音与音之间的衔接是断开的,这个特性使得断奏法可以体现紧张兴奋之类的情绪。而连奏则正好相反,它让声音的过渡没有断裂,因此衔接变得柔顺悠扬,可以给人轻松舒畅的感觉。衔接的处理方式还有许多种。
如果说音乐三要素是音乐的内容,那么织体、音色、声音的强弱与衔接就是音乐内容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不同,内容传达的效果也会不同。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介绍了音乐的基本元素:由音高音程衍生出的音阶、旋律、和声与和弦;与节奏相关的节拍、速度、拍号、时值等一系列概念;还有与音乐表达相关的音色、织体、强弱、衔接;以及一笔带过的曲式结构,等等。其中节奏、旋律、和声三者并称为“音乐的三要素”,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三个元素,也会是我们课程的主线。
看完文章请点个赞,你的举手之劳可以帮助更多爱乐者享受到这篇内容。
Q3: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一个全音符和两个四分音符。这个小节的拍号是什么?
目录:【乐理101-乐理原来可以这么学】:目录序言:【乐理101-乐理原来可以这么学】: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