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谈琅琊榜2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日子注定会被永远铭记。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了震惊中外的暴行——南京大屠杀。长达四十多天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导致三十多万无辜同胞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中华民族躯体上无法消弭的伤疤。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缅怀遇难同胞,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这一天,国家都会举行庄重的公祭活动,以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国家公祭日的祭奠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还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2014年国家公祭网列出了七类遇难者供海内外网民悼念,这些遇难者包括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以及无差别轰炸死难者。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碎,是对人性底线的极度践踏。
国家公祭日的仪式庄重而肃穆。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都会举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南京上空将鸣放警报1分钟。这一刻,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在做什么,人们都会停下来,为遇难同胞低头默哀,寄托哀思。
在公祭日这一天,人们还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遇难同胞的缅怀和哀悼。穿着素色衣服、停止娱乐活动、白花致哀……这些行为不仅是对遇难同胞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同时,人们也会通过演讲、展览等形式,向年轻人传递这段历史,让他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和平宣言》是对国家公祭日精神的深刻诠释。它回顾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和对和平的坚定追求。宣言中提到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更是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教训,从苦难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七十七年过去了,南京这座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城市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历史的伤痕并未完全愈合。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更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只有通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让我们携手前行、砥砺奋进!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这片土地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