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少爷的极品女友这一年,“倾听·人生”共推出了50期,在杭+新闻客户端收获了4619.7万的全年阅读量,平均每期逼近百万。
对一个运转了23年、深耕人物口述史的报纸栏目而言,在不平坦的一年取得这样的成绩,称得上“逆袭”。
陋室里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舐犊情深的“孤勇者”老父亲金性勇,爱与痛的二重奏触动了千万颗善解的心。“天才儿子”成了读者争相传颂的当代。
在故事里,金晓宇的才华和金性勇的父爱,犹如双子星。有人为儿子的病痛而唏嘘,有人被父亲的不放弃所感动。所有情感的丝丝入扣,汇集到深处,又都回到了爱的源头。
一个父亲逢人就说自己儿子是天才,“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晓宇”。在从前,有多少人会当真呢?但我们看到了这个故事的珍贵之处,看到了金性勇、金晓宇的人性光辉、人生价值。
告别的背影。这张2022年1月12日拍摄于报社门口的照片,没想到火遍了全网。
让人欣慰的是,新闻热度退去后,社会的关爱仍缕缕不绝。金晓宇被吸收进省市翻译家协会,和本地出版社缔结了翻译订单,飘零者有了组织,有了根。
翻译家协会上门探访的那次,金晓宇的眼眶数次红了。一束光打来,静默的力量终会被看见。
在报道最“炸”的那几天,一位朋友给我们留言:希望杭报副刊多出这样的好作品。
这一年,如果跟随“倾听”的脚步顺流而下,一路会遭逢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熠熠闪光的小人物。
美院毕业的小罗,踏错行成了房产中介。按照世俗眼光,这样的人生有些失败。但不安分的小罗又做起了小说家的文学梦。(《另类中介》)
残疾人戴师傅和妻子开着电动三轮车走南闯北,最终在杭州落下脚。他日常卖水果的地方叫积善坊巷。这里的邻里相助,让戴师傅感叹走过的城市中,“杭州的人情味最浓”。(《一路到杭州》)
炎热的阳光下,倪小峰还在吹哨,指挥交通。从身家几十万的小老板跌落至日晒雨淋的小保安,几次痛彻心扉的经历,足以让他看透人世百态。(《从头再来》)
黄讷亭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奇女子。她有多离奇?看本期标题便知。黄讷亭的人生像一幅赤橙黄绿的山水画,色彩夺目,又处处留白。说起来,她还是半个杭州人。(《逃离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人》)
孙锦标,生于1898年,卒于1980年。一个历经磨难的中国人,一位了不起的穷人父亲,一部浓缩了底层人民百年辛酸的平民家史。(《爷爷的鱼行》)
什么叫邪不压正,什么叫真英雄,答案之一就是守住常识。在特殊年代,毛永国宁可失去乌纱帽和前程,也不愿和成分不好的妻子离婚。(《江山·美人》)
很多人不知道,杭州有个关爱孤儿基金会,已经资助了500多名孤儿,有些一直从小学资助到大学毕业。在背后做着援孤的大事小情,做了29年的辛苦人,就是老报人楼时伟。(《援孤29年》)
这一年,我们歌颂过无数生活中的英雄:《司机大佬》里十秒救下跳桥母子的广州司机张志德,《重庆英雄》中支援扑灭山火的00后摩托车手龙杰,《我和我的交警丈夫》中坚韧的交警妻子褚西红,《还债》里的拾荒母亲王雪园,《断桥警长》里守桥17年的民警陈宗耀。
在深圳,有一群可敬的人做了一件堪比愚公移山的事:在海里种珊瑚。(《种珊瑚的人》)
在杭州,“互联网之都”的大厂程序员,既去NASA做交流,也能去贵州为山里娃放火箭。(《我为山里娃造火箭》)
在长沙,有个呵护重症儿童最后一程的“蝴蝶之家”。沉重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不该有禁区,学会告别是重要而艰难的一课。(《蝴蝶之家》)
在浙江省人类精子库,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人们开始大大方方地来捐精,还有年轻人未雨绸缪为自己储精。(《走近人类精子库》)
在西安,有个硕士妈妈给我们写来难解的教育困惑,她自己是一路考上来的寒门学子,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我为儿子写童书》)
以上故事,“倾听”不提供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分享、治愈、思辨,相信读者会做出最符合自身的判断。
这一年,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推出了“变化里看中国”系列专题,《我在新疆修铁路》《“上天入地”去科考》《我复原了宋代茶筅》《屋顶上的农业专家》等8篇报道,涉及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展现中国力量,谱写时代全景。
其中《茶园记》的见报正好赶上了“西湖龙井茶”申遗成功,可谓天时地利。书写“钢琴小镇”德清洛舍经济振兴的《知音》,有力烘托了时下“抢时机、拼经济”的复苏号召。
这一年,又一项顶级荣誉不期而至。11月,第32届中国新闻奖结果揭晓,《杭州日报》“倾听”栏目的《我的爸爸是“活界碑”》(刊发于2021年7月13日)荣获副刊作品三等奖。这已是“倾听”第三次进入中国新闻行业最高奖项的获奖名单,证明了一个23年老牌栏目老骥伏枥、日久弥新的生命力,以及稳定产出优质内容产品的实力。
“倾听”是一种姿态。“讲述你的故事,我们愿意听”是我们的初心。希望在新的一年,“倾听”继续给大家带来真实好看的故事,感人肺腑的力量。
元月十七日,“倾听”刊登了《我们的天才儿子》,刊发当日离我采访到交稿时间大约一个月。也就是说在上一年的12月里,我走进了天才儿子的家,采访了他的父亲,因为这个儿子当时还在精神病院,而他的母亲已去了天堂。
2022年,我听到了一首歌《YouRaiseMeUp》(《你鼓舞了我》),“我默默地伫立,静静地等待,直到你的来临,片刻地和我在一起,你鼓舞了我,故我能行进于暴风雨的洋面……”
“片刻地和我在一起”,歌词突然变成泪珠奔涌。我想这句歌词多像金晓宇唱的,2022年新年开始的日子里,天才儿子金晓宇,曾经被全国媒体包围,他们“片刻地和我在一起”,在他已经伫立那么久,静静地等待那么久之后……
是谁鼓舞了谁?他一直在歌唱,用他从童年到如今,全部的生命,所有的渴望……这是生命与生命的鼓舞。
彼时的我置身在贵州大山中,和孩子们一起倒计时,欢呼声中看着“火箭”呼啸而起、划破长空……彼时的我跟随着蛟龙号,探索到几千米的深海处,发着微光的海底生物如烟花般,在静谧的黑暗中划出一道道绚烂……彼时的我穿越回宋代,车水马龙间,驻足观看宋人舞动着手中的茶筅斗茶,咬盏的沫饽顺着光滑的杯壁缓缓滑入口中……
一丝冰凉润入喉头。原来,忘却肉身的苦楚,得到精神的愉悦,“倾听”创造出来的平行世界才是我的藏身处。
病毒从来无法阻挡人类前进的脚步,只会加速催生出一个崭新世界,请,等着我。
2022年,我在“倾听”版发了三篇稿子:《援孤29年》《破世界纪录的人》《一路到杭州》。前两篇是“陈年旧稿”,只因为还差那么一点点“气”,经反复修改、酝酿、再修改后,终于见报。
采访戴师傅的经过真切地呈现了一个道理:生活往往比小说更精彩。在今后的采写生涯中,我也要更勤快地挖掘戴师傅这样的人物,只因为他们身上有着最精彩的故事。
2022年我利用业余时间为“倾听”采写了三个警察故事,分别是警犬训导员张平、警嫂褚西红,还有一个故事还未刊登,先保密。
张平谈到一手带大的每只警犬,就会不由自主地瞳孔放大,嘴角扬起,让我想起老家的父亲,每次说起自己女儿是作家时,正是这样的得意神情。说到警犬佳鹿和玛谈的死,张平落泪了。
他还带我去看了退休前最后一头警犬“小胖”。那天我老远就闻到浓郁的狗味了,可张平毫不在意,任由小胖扑到他身上,拍头、握爪、抚背……
我采访过不少人,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自责,甚至担心是不是赤裸裸撕开了她的伤口。我很想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可出于中国人特有的羞怯和含蓄,我始终没有起身。
采访结束,褚西红送我到地铁站。看着她骑电动车离去越来越小的背影,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但素昧平生的远距离采访很难。对方平常在南疆工地上,周五才坐夜班火车回乌鲁木齐。采访只能是碎片式的,留下了好多遗憾。
好在事先攻略完备,加之有编辑时时纠偏,这篇稿件打响了“变化里看中国”系列报道的头炮。
2022年,我还写了配合冬奥会的《冰上往事》,反映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千马万里送唐山》。
《一个俄罗斯家族在杭州》的采写则凸显了“设身处地”的重要性。这条与钱江大桥有关的本地线索被我发掘后,我是无与伦比的兴奋,面对面的采访格外详尽,我甚至去了大桥两头伫立体验。
成都。万象城外,午后阳光煦暖,银杏尽戴黄金甲。89岁的刘丽光手拉二胡,正在唱一段京剧:“嫂娘亲闻凶信定要悲伤,闷悠悠坐馆驿心中惆怅……”
我走上前去,刘丽光叫出了我的名字。他是我2022年在“倾听”发表的9篇稿件的主人公之一。我把寄来的样报,塑封以后送给了刘丽光。这次见面,他又反复说,谢谢你,谢谢《杭州日报》,尽了最大努力还原我的故事。
我曾经设想,要是没有“倾听”,像刘丽光这样普通人的故事,也许只能“隐入尘烟”。而我有幸,通过“倾听”,打捞出了一个个真实而珍贵的声音。
《爷爷的鱼行》撷取了我所了解的爷爷的人生经历。在写这篇“倾听”时,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爷爷自撰的7万字小传,每一次都读得热泪盈眶。
爷爷始终像个苦行僧在努力振兴家业,无奈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动荡,各种无法把控的因素,让爷爷的梦想最终破灭。后来,他把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为了让后辈学到本领,他不惜放下身段,甚至“卑躬屈膝”。
《西湖寻石记》的撰写是另一次考验。要把奚珣强、陈洁等“摩友”的故事写出来,作为撰写者的我必须具备相应的摩崖石刻知识。所以完成采访后,我一边整理录音,一边恶补专业知识。
“摩友”们的寻访行动令人钦佩和感动,但对照倾听稿件的要求,还是缺乏故事性。后来,我把他们寻访摩崖石刻过程中的细节、情节,一点一点抽取出来,尽可能挖掘、展现生动、具象、有起伏的内容,在平实的叙述中强化可读性。这个过程需要极端的细致和耐心,也有点“痛苦”,但为了写出满意的“倾听”稿,就必须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