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熙是谁高期待,高焦虑,高控制,让很多父母在育儿的路上走偏了,养出来的孩子安荃感不足,有“空心病”、甚至容易走极端。
自《从出生到独立》一书中就写到“孩子是生长发育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和人物,需要接受每个阶段的挑战,顺利过渡到下个阶段,生命发展才能得以继续。
同样,家庭的发展也是从一个周期向另一个周期发展;家庭就是生命,家庭变成怎样,生命就会变成怎样。”
养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每段时期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才能有条不紊地帮助孩子完成身体、心理、人格和能力的成长。
比如,在婴幼儿时期,所有的成长一定是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之上,所以养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遗余力地从多个角度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之后才能谈孩子的性格培养,能力培养,早教启蒙。
和其他育儿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为父母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让父母看见孩子之前要先看见自己,认清自己,从而提供更具有弹性的教育。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的一生有两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就在2-3岁左右,第二个则是青春期。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总说“不”,并不一味着他们不配合不合作,而是孩子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父母逐步分离,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所以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要理解孩子说“不”背后行为、情绪、想法和心理世界。
不要孩子说“不”,就产生孩子挑战家长的权威,而是要心平气和看到孩子背后的需求,帮助孩子澄清情绪和想法,引导孩子说自己的真正的需求。
所谓的肯定,指的是共情孩子当下的感受和意图,说出孩子的情绪,然后给孩子一个可替代的选择。
比如,在孩子不愿穿衣服的时候,家长只需要拿出两件衣服,让孩子选择其中一件来穿即可,这样做是让孩子拥有选择权,尊重孩子的想法。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成长中获得力量,内心富足,不忧不惧。
《从出生到独立》是孟馥、姚玉红、刘亮等多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家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辅导书,这本书点明了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并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青春期、离家独立等不同的阶段父母和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分析,给出建议。
各位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解答父母实际养育子女过程中的困惑,帮助我们用爱助力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渴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我们养育孩子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对孩子的一生都十分重要。
父母应理解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帮助孩子发展兴趣和长处,做孩子发展的鼓励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我想,每一个家庭在迎接一个新生命到来的时候,无论我们做了多少准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有些措手不及,而要解决各种琐碎的事情,要建立在每一对父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基础之上。
我们要接纳和调整自己的角色,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发展自己的能力,与他们分享快乐和悲伤,筑牢他们的安全感,为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
孩子越是长大,作为父母越是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因为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
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情感,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设立必要的限制,帮助孩子在获得安全感的同时得到独立的发展。
孩子的“翻旧账”,是孩子在信心不足或不顺利的时候,告知父母的一种免责声明和求助信号,想得到父母的支持。
很多父母说:那直接说不就行了吗?毕竟孩子再怎么做错,我们会永远支持孩子的。
但中国的父母不善于表达关心、关爱,反而习惯先批评、否定孩子,再默默为孩子做出一切。
这样的做法容易让孩子无法信任自己的父母,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不支持自己,还要被教育一通,更难受!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请认真反思,在孩子养育过程中是否真的有过疏漏对孩子某个重要心理品质的培养,或者犯了孩子不认可的错误却不自知,找出来,郑重地向孩子道歉。
接下来要做的是,肯定孩子的情绪,跟孩子一起区分情绪和事实并加以反馈,再说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直至找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规律,要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要给孩子安全感,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自信、快乐的人。
父母,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培训就能直接上任的工作,第一次做父母,焦虑、迷茫、纠结在所难免,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完善自己,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养孩子没有ISO质量标准体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中国的教育体制还达不到因人施教的程度,那就有家长来加以填补不足之处。
陪伴不是简单地照顾生活起居,如何陪伴、怎么陪伴,《从出生到独立》会告诉你如何做到有质量的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