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关联广告▲图中蓝色腊肠状是百日咳鲍特菌,吸附在上皮细胞纤毛上定植并繁殖形成菌落,产生毒性物质导致病理损伤。
百日咳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人类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它通过与患有百日咳的人接触而传播,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鸡鸣样回声。
潜伏期5-21天,一般7-14天,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由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
从发病开始至出现痉咳,一般1-2周。开始症状类似感冒,除咳嗽外,可有流涕、喷嚏、低热,也可只有干咳。当其他症状逐渐消失时,咳嗽反而加重,日轻夜重,渐呈痉咳状。
一般为2-4周或更久(数天至2个多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本期特点。发作时咳嗽成串出现,咳十余声或数十声,直到咳出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紧跟着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吸气吼声。咳嗽剧烈时,可有大、小便失禁,双手握拳屈肘、双眼圆睁、面红耳赤、涕泪交流,头向前倾、张口伸舌、唇色发绀等,表情极其痛苦。轻者一日数次,重者一日数十次,以夜间为多。当奔跑、进食、受凉、烟熏、哭吵等均可诱发。发作前一般无明显预兆。
一般1-2周,咳嗽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不再出现阵发性痉咳。但若遇到浓烟等刺激,或有呼吸道感染时,可以重复出现阵发性痉咳。
外周血常规和血涂片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即明显升高,痉咳期最为明显,达(20~50)×109/L,甚至70×109/L以上,以淋巴细胞为主,比例60%~90%,由于百日咳毒素促使外周血储备池淋巴细胞释放到循环池而显著增加。此种淋巴细胞增多症在未免疫的儿童中更为常见,而在年长儿及接种过疫苗的百日咳患儿中相对少见,其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往往正常或很少升高。有文献报道外周血涂片有时可见特异性的裂隙淋巴细胞,其诊断价值及意义尚不明确。
百日咳鲍特菌培养是确诊标准,尤其提示患者具有传染性,需要采集鼻咽拭子进行培养,培养周期5~7天,卡他期及痉咳早期培养阳性率更高;
百日咳鲍特菌特异性核酸检测敏感性较高,同样需要采集鼻咽拭子,发病3周内阳性率较高;
百日咳IgG抗体血清学检测更适用于回顾性诊断,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确诊。对百日咳患者及时予以敏感抗生素治疗,并做好呼吸道隔离。
按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新鲜,避免一切可诱发痉咳的因素。家庭护理非常重要,避免刺激性气味如厨房油烟、二手烟、香水等刺激性气味及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可缩短病程。
应用于卡他期或痉咳期早期,可降低传染性,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如在痉咳期使用则无法明显缩短病程。首选红霉素(有引起新生儿肥厚性幽门狭窄风险,不推荐新生儿),或罗红霉素,疗程不少于10天,复方新诺明亦可使用(大环内酯类耐药应用)。
按时接种疫苗,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DTaP),基础免疫剂次为3剂次(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加强免疫1剂次。密切接触病患后可口服红霉素,共服10天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