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神仙txt细看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组合,会发现它们大多是描述时间的数字,被重新组合后具有了某种意义,进而成为一种符号。
以“520”为例,这个符号的产生于“520”在中文里谐音“我爱你”,普及于范晓萱在1999年发行的一首歌曲《数字恋爱》,其中有一句歌词是:“520是我爱你”。此后人们开始用这个数字组合来表达爱意。
除了520之外,富有“新”意的数字组合还有“1314”“双11”“双12”“3.7”等等,这些由数字组合而成的符号,其表达的内涵与形成的方式有所不同,并且其内涵还存在随着群体认知的变化、时间的迁移、空间的迁移而变化的情况。
双十一、双十二购物狂欢节、618年中大促、“3.7”女生节、520/521网络情人节等等,相信这里面一定有属于你的节日!同时,从中我们就很容易发现——数字符号表达其内涵的方式往往是“成为节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节日与其内涵更好地融合。
就此,小编下面将阐述多形式的数字符号意义赋予、变化着的数字符号意义、“数字符号型”节日狂欢的背后力量三个部分。
一个数字符号与其对应的意义之间如何一一联系?从实践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几种主要的联结“符号”和“意义”的方法,他们为赋予符号新的意义提供了契机,也为数字符号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人、物、传播内涵等等条件。
正如本文引入的“520”“1314”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发音和中文里的“我爱你”“一生一世”相似,因此被赋予了对应的含义,与其类似的还有“666”“888”“555”等,分别对应着“牛牛牛”“发发发”“呜呜呜”的意思。
而除了谐音之外,还有因“形象”相近而产生的意义,如“11.11”中的“1”由于形似棍子,而被理解为光棍,之后,一年之中“1”字最多的日子“11.11”则被人们戏称为“光棍节”。
这些符号的产生主要来自网友的联想与交流,网民在其中承担了主要的传播作用,同时,由于谐音所赋予的符号意义一般具有独特性以及语言的相通性,这样的符号传播起来更为快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传播效果也最好最快。
符号具有一定的记忆性,即符号往往是便于记忆或者能够使人印象深刻的内容。这就为联结符号和其意义搭构了一座桥梁。如“10.1”是新中国正式成立的日子,也是我国的国庆日,这一层关系使得“十一”一词与国庆紧密相连。而“5.12”代表汶川大地震的纪念日,“12.13”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这种大型事件的节点上,时间成为一种符号,与国家曾受过的苦难相连相依。通过大型事件的节点所建立起的符号意义,通常能够引发公众共鸣,在情感上具有较强的共通性。这一类符号意义产生的主要作用人是政府和国家,由此所产生的节日也更加正规,辐射人群更广,统一性更高。
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都是赋予符号意义的主要来源,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元宵放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将花灯、汤圆和元宵节相联系,龙舟、粽子和端午节相联系,两者可以互相意指。
除了这些具体的物象意外,数字符号则往往从传统文化的叙事中发源,如西方人认为数字“13”是不祥征兆,因为圣经中,魔鬼是第十三个出现在夜会高潮时上的撒旦;而国人则认为买房不买“18层”,因为古老传说中,“18层”是地狱的数字。这些都是源于已有的文化内核,在历史的变迁中,随着时间逐渐转换为互相对应的符号意义,文化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辐射作用。
在资本市场的进击下,一些具有“折扣日”“消费日”含义的日子接踵而至,从最开始的双十一狂欢日,到双十二再狂欢,以及近期即将来临的618年终大促。资本市场和商业活动将一些时间点与消费、购买等内容连接起来,赋予了一些特殊时间新的意义。在消费市场的推动下,这些活动越做越大,参与到活动中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影响更甚,也就能够形成特定的符号意义。
从上述四种主要的联结方式,我们能够体会到,符号生产和消费形成了一种资本、网民、政府、文化、时间、空间等多种主体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化模式,他不是一蹴而就或者单一主体的主观行为,而是大众市场上,多方发展和需求的结果。
同时,从“11.11”光棍节到“双十一狂欢购物节”的转变,也提醒了我们,数字符号及其意义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下面将以“双十一”的意义变化为例,讲述数字符号意义的变迁。
“11.11”是一年之中,数字“1”最多的一个日子,“1”在数字中表示单数,有十分强烈的孤单寓意,同时数字“1”形似一根棍子,因此“一个单身的人”会被称为“光棍”,四个“1”同时出现的“11.11”则和光棍建立起了强烈的联系,这也是双十一最初的寓意,即“光棍节”。
光棍节产生之初,多少带有些调侃的意味,而那时候光棍也只是指单身男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光棍的队伍逐渐壮大。年轻人忙于工作,让他们无暇交友,但以前的朋友陆续结婚生子,突然的离群感让他们急于寻求群体的归属感,于是单身聚会成了新的社交圈子,在同类人群中,他们的情感得以抒发。这个人群收入水平高、消费力强,对生活品质有要求。此时,光棍节还是单身群体的节日,具有较强的受众特定性。
在2000年之后,大众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互联网逐渐发展,电子商务开始火热起来,在遇上光棍节这种节日的时候,商家就会通过打折促销来促进消费者的购物活动,这是商业推动光棍节向更广的社会受众传播的机会,也正是这样的活动,让非单身的群体参与到了“双十一”的符号意义书写中。此时光棍节的意义已经由单纯的“单身人士的节日”转变为了“打折促销日”和“单身人士的节日”两种意义。
2009年中下旬,时任淘宝商城总裁的张勇和他的团队,为了做大淘宝商城的品牌,策划了一个嘉年华式的网上购物节,出于偶然地选择了“双十一”这个日子。选择11月,是因为它刚好处于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此时的天气刚好是人们添置冬装的时候。
但11月没有节日,只有被网友戏称为的“光棍节”的11.11。于是张勇“一拍脑袋”:“那正好,光棍儿没事干就多买点东西吧。”看似偶然的故事,诞生了一个新的消费节点。此后,双十一成了一个标志性节点,一个销售,一个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资本市场的冲击使得“双十一”的意义向狂欢购物节迅速偏移,而大众认知里的“双十一”的意义也由最初的“单身节日”向“购物节日”转移了。
从“双十一”的意义变迁中,我们可以也看出数字符号的意义变化具有博弈性,符号的变化并不是取代式的,而是某一个符号具有的多重意义互相挤压,谁能够占据更多更大的市场,就由谁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其他意义会消失吗?当然不会,其他意义会因为占据的市场小而被隐藏在大众视线之外,但绝不是完全的消失。而符号变化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参与符号意义产生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如“双十一”产生之初,赋予其意义的主体是网民,大家以一种娱乐调侃的方式来推进了“双十一光棍节”的产生,而后,资本进场,在各种商业活动的冲击下,“双十一”的受众群体向消费群体偏移,人们对它的认知也逐渐向“购物节”倾倒。
上文已经提到,数字符号的意义大多都会以“形成节日”作为最终结果,那么数字符号为什么总是用时间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并且能够成功的助力是什么呢?
可以明确的是,这些数字符号节日体现出的是大众对时间的偏爱,数字的火爆背后是人类对时间的敏感,而时间容易则形成一种节日式狂欢。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主要参与节日狂欢的对象,也正是他们推动着节日和数字符号内涵的融合。
自 1994 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腾飞式的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
在这样庞大的网民群体之后,是我国互联网平台高速发展的背景,微博、Ins、小红书等分享交流的软件,微信、QQ、Line等交友通讯软件,抖音、快手、B站等娱乐创作软件层出不穷。这样具有高普及率、大承载量和开放性、分享性、平等性等特征的互联网为节日孵化提供了暖床,这样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交流平台这为网络节日的流行提供了技术基础。
各大商家为了更好地宣传商品往往用人民币砸出影响力,例如近几年几乎每年双十一期间的宣传费用都要达到上亿元人民币。在资本的作用下,电视、网站、社交平台、户外广告等都有“双十一”的身影,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下节日氛围格外浓重。而根据议程设置理论, 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会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因此,资本通过影响媒介“议程设置”来让受众反复接触相关信息,影响公众对这些新生节日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这些节日的流行。
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有强烈的社交需要,他们需要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像“光棍节”“女生节”这类节日,刚好唤起受众的群体意识并使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感觉是受众自发传播网络节日的内在动力。
以520网络情人节为例,这是一个饱含情感与趣味性的时间符号,并在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中构建像“告白地铁”这样充满爱情元素、粉红色浪漫氛围的空间符号,以及通过女生赠送赋予爱情内涵的巧克力、男生发520红包等仪式符号,共同营造一种专属于520网络情人节的仪式感。在大规模的公众集体参与、完整的节日符号和节日行为体系的共同作用下,节日影响力迅速扩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的社会结构日益庞大复杂起来。网络的出现更是为人类社会结构的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与多元,文化形态也开始愈加丰富起来,这些不同的文化相互撞击与融合,造就了如今多元文化共生的格局,同时也为新的,由数字符号产生的节日的流行奠定了文化基础。例如,“双十一购物节”就是如今这个“盈余时代”人们的新型消费观借由网络这一平台所造就的。
网络打破了地理界限、时间界限,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隔万里,无论是此时此刻还是彼时彼刻,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无限接近,随时交流。人们在网络中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圈,网络空间被视为一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社群栖居地,在这个有黏性的社群里,人们拥有属于自己社群的文化共识,这体现出网络具有一种文化认同建构力量。而“双十一购物节”“520网络情人节”这类网络节日,正是通过跨越空间的这种文化认同构建力量使群体达成某种“认知共识”,借助这种“认知共识”使人产生共鸣,进而通过社交网络自发地进行传播。
新兴的数字符号和它衍生的节日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力量不容小觑,但是在文章的末尾,我更想提出的是,在这些节日盛行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狂欢”的弊端。
巴金赫曾这样揭示狂欢节的力量:在狂欢节进行当中,人们全身心地沉浸于此,没有任何事能够分散其注意。在没有空间界限的狂欢节中人们无处躲藏。人们只能对其妥协,按照狂欢节自有的规律生活。狂欢节上每一个人都是表演者,都完全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例如“双十一购物节”的盛行背后正是商家操纵的全民购物狂欢。在这场购物狂欢节日仪式中人们的参与感被不断强化,人们沉浸于消费的畅快之中。在这种浓烈的节日氛围里,消费者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集合行为,人们处于亢奋激昂的精神状态,丧失了理性的判断思考能力,并透过网络社交圈将这种情绪散播开来,不断使更多网民形成文化认同并加入其中。
这样的认同一旦过于极端,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例如“520要发红包”,如果别的情侣都有这样的仪式,而某一对情侣缺席了,那么过于激进的认同这种节日仪式就会使得这对情侣产生嫌隙,甚至在不理性的状态下分道扬镳,这当然是不可取的。除此之外还有“过度消费”的隐患,大多数节日都与商业活动脱不开关系,在双十一期间刷爆卡,花钱超过自己负荷能力的例子并不少,这也在时刻警醒我们,应当在节日的浪潮中保持头脑清醒,认知清晰。
符号带给我们的是新兴的自我表达方式,3.7是给所有不想被称为“妇女”的女孩子们的礼物,520/521变成了表达爱意的日期,即将来临的618,让大家欲罢不能的双十一双十二等等节日,无一不向我们表明数字、时间在文化、社会、网络、资本多方冲击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符号意义。一方面,我们接受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