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懂历史的驼铃李邨南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16 6:50:34 | 【字体:小 大】 |
佳速影院《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并非丝绸之路史的全面论述,而是以数十个中西交流故事及其引发的文化、观念变革,点缀出一片人类共同的文明天空。其中不乏趣味盎然的小片段,比如,推测“刺客聂隐娘”的法术受到佛图澄故事的影响、杨贵妃向安禄山学习胡旋舞,以及对澳门三巴寺牌坊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的分析,都给人以阅读兴趣。再如,白居易的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二字是指宝石的颜色,这种宝石通常指“天青石”,也指“方纳石”“蓝宝石”。“瑟瑟”也就成为首饰或蓝色的代称。温庭筠有一首诗就名为《瑟瑟钗》,而“瑟瑟”二字就是波斯语或者阿拉伯语jaza的译音。你看,文明交流的影响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又无比深远。
此种博物的趣味是本书的可读点之一,更启人思考的则是书中明晰的现实关怀。作者曾在欧洲任教、治学十年,足迹遍及汉堡、柏林、慕尼黑、海德堡、维也纳、罗马、巴黎、土耳其、西班牙等地,对中西文明了解日深,对中西关係的兴趣也逐渐增长,最后形成了这部书。或因历史与现实的贯通思考,作者对中西对视以及各自在对方眼中形象的变化投入了较多关注,并作出了富有现实意义的论述。
他在书中举了西方关於中国历史纪年的论争。早在一六五八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马尔蒂诺.马尔蒂尼(即卫匡国)出版《中国上古史》,提出中国的历史开端在诺亚大洪水之前的二千九百五十二年,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它衝击了《圣经》编年史的记载。直到如今,有的西方历史学家依然怀疑夏朝的真实性,否定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目的都是“缩短”中国文明。作者认为,这两次关於历史纪年的争论虽相隔三百余载,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热衷於从政治上解读异域文明,是西方主流社会至今没有改变的态度”。
作者这样总括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过程:十七世纪的欧洲希望用中国文明来增添上帝的荣耀,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则用中国作为攻击教会、证明社会改革理想合理性的论据,十九世纪中国则成了西方人反衬托自己强大的对象,从启蒙时代起,“中国就被欧洲塑造为一个有助於加强欧洲人自我意识的对立文化实体,而且随着欧洲人自我评价的变化,这个对立文化实体的价值也在摇摆”。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西方国家看中国的眼光,依然受到历史惯性的影响,“直到今天,欧洲许多关於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中西初识的时期,欧洲仍相当顽固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理解中国”。长期以来,中国是欧洲反观诸己的“镜像”。其实,历史又何尝不是现实的镜子。回顾三千年丝路沧桑,在似已远去的羌笛驼铃中,我们听到文明的回响,也应该汲取看清自己和他人的智慧。
|
历史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个历史: 古代4大方位的代称 下一个历史: 没有了 |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