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晚清的特种兵“此由昧於古读,故未得通方之旨也。”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或许我们不知道古人是从何时学会了总结,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从现实生活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为后来者提供台阶,使们能够在前人的经验之下,更快更好的达到目的。
俗语的措辞或许并不雅致,但它更贴近于百姓,也更易于百姓记忆。俗语之中饱含经验教训,老百姓记之就深受其用。俗语大多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然而它却是百姓生活的精粹。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于以下这句俗语:“父不进子房”。
“父不进子房”只是前半句,其实它还有后半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那我们就先来讲讲这前半句吧。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其意思也就是说父亲是不能随意进入子女房间的。
那么这句话一出,很多人都会感到不甚理解,不说现在,就说古时,父亲的地位在一个家庭之中是非常有权威的。“父大为天”,这按常理而言,父亲是有权在家中的任意地方随意去动的,可是为啥对于自己子女的房间却不能这么随意呢?
在古时候,子女尚小之时,父亲自是要对其过行教导,出入自己孩子的房间自是没有什么问题。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已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生活上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隐私,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一个私人空间。这个时候,父亲再随意出入孩子们的房间,似乎就不大妥当。
作为他们的长辈,一家之主,能够想着为孩子们留一点私人的生活空间,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如若子女结婚后,那么孩子们的房间就更为私密了,父母就更不能随意进出孩子们的房间了。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家庭,有了自己的伴侣,还有房中的一切已不再只属于你的孩子,还有伴侣的一些东西。
如若再随意进入,那就已经侵犯到他人的隐私了。儿子婚后,儿子的房间中,除了儿子还有儿媳妇,那么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更是不可以进入。新房本来外人就不可以随意进入,而此时父亲如果随意进入,那就很可能会惹来不知情的闲话,也可能会毁了自己儿媳妇的名节。
古时,女子的名节问题可是一个大问题,且不管外人是否会说三道四,作为儿媳妇,也不可能愿意自己的公公随意进入到自己的房间。从而可知,我们的老祖宗在民俗礼节上面的考虑的相当周到,古人们的智慧真可以说是博大精深。
那么这句话的下一句虽然很少有人知道,但我们也来看看下一句是什么,那就是“官不入民宅”。这后半句相当经典,也侧面反映了官民之间的关系。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相当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官员们不可以擅闯民宅。
简单的想一下,本来你在家安闲休息,而突然来了一位官员,闯进了你家里,你肯定会感到恐慌,首先是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事,要不然,怎么会有官员突然造访呢?
作为平民老百姓,当官的永远是高高在上,威严十足。任谁家莫名的来了一名官员,都会引得一阵骚乱,使主人们坐立不安。如若是自己不相识之人,作为官员,无缘无故进到家门,这都是意识着要出事,不是自己犯事,就是家人犯事,这或许就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
老祖宗们用简易的语句,就为我们诠释了为人的一些习俗礼仪,生活之中的为人处事之道。“父不进子房”讲述,在家里家长们对待自己子女也要学会看时期,幼儿时期与长大成人时期要分别对待,当子女成家之后的相处方式。
要学会给自己子女空间,同样是对自己地位的维护。如若父亲不讲究礼仪,那么其子女对于这些规定也就无从知晓,去往他人的家中也就会处于尴尬的地步。“官不进民宅”也说明为官与为民之间是有界限的。
官员不能因为自己有权力就可以任意进出老百姓的家中,这是不合理的。作为官员,其职责就保一方百姓平安,可是如若随意进出百姓家中,那可是做不到这一点了,可能只会给老百姓带去不安。
俗语的措辞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为人们的处事方式提供很好的参考。作为人本身就是受徉各项规定所限,本身就是不能随性而为,对事或对人处理的方式都有不同,讲究方式方法,或许你在这个世上会生活更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