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仅仅是相机店更是文化展览馆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8/8 11:14:51 | 【字体:小 大】 |
乙井荠从珠江路日渐“落寞”的传统数码相机销售店,到熙南里街区颇具人气的摄影文化小店,发生了什么?
在众多南京文化小店里,有这样一间小店。它在主理人的文艺改造之下,“脱胎换骨”,转型升级,成为不少外地游客来南京必到的“打卡地”。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大板巷79-1号的环龙相机,听主理人孙公甫分享他的小店故事。
孙公甫:我出售相机已经有很多年了,2018年、2019年的时候在经营上我们感受到了萧条,和2010年相机正流行时经营的繁忙景象没法比。当时恰逢熙南里街区开业,我就萌生了换位置的想法。但把一个传统业态放进文艺街区之中,直接迁移过来似乎不太搭调,于是我们开始想着转变思路。
孙公甫:搬过来之后,我们和街区方也进行了多次探讨,“怎样把大众数码产品和文化街区融合”是我们的议题。原有的装修风格、柜台陈列不适合这里,于是想挖掘摄影、相机背后的文化内涵。
店里有2000多台相机,尤其是我们中国生产的相机,有很多老牌子,像上海的“海鸥”相机,还有南京的“紫金山”相机。既然是和文化结合,我就希望做得有文化韵味一点,我对这些老牌子进行了有意的收集集合,又布置了相机的展柜、展陈,希望大家多看看我们中国的相机。很多人只知道手机摄影,对传统摄影缺乏了解,相机甚至已经逐渐淡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少人来店里逛逛,才知道还有这么多胶片相机。我希望通过相机的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摄影的发展史。此外,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摄影杂志,我也收集了不少,放在店里方便大家了解。长远来看,我之后还有设想,将很多国产相机的发展史,包括它当年使用、生产中有趣的故事都展示出来。
从相机的年代感,再到照片的年代感,我希望这个空间不仅是出售相机和拍照的地方,也是一个文化的展览馆。
孙公甫:确实是这样,自从搬到熙南里之后,尤其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客群开始对胶片相机感兴趣。胶片相机虽然清晰度和便捷度不如手机和数码相机,但它的色调和感觉都是数码相机达不到的,年轻人大都追求这样的个性化。我们店里平日每天进店量基本在200人,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能达到五六百人。暑假还有很多外地学生来南京旅游,专程过来看相机。平日里,一些年轻人还会每个月来店里拍上几张照片,记录自己的变化。
孙公甫:其实现在对胶片相机感兴趣的人很多,闲鱼上也有很多“古早”相机出售,但大家很多时候都不敢下手,一是怕有质量问题,二是初学者担心自己不会用。我们店没有开线上店,想了解胶片相机,大家可以随时到店里来拍一拍、试一试,我们店是“体验式”的参观,店员还会手把手地教给大家这些相机应该如何去使用,帮大家拍拍照,这都是没问题的。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