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那些事全集春秋战国以前,我国“巫医结合”;而正是在春秋战国期间,随着医学经验知识的积累,逐步实现了巫、医分离,形成了一门具有我国自己的思想特色和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科学。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申先甲长期从事物理学史、自然科学史研究,在其所著的《春秋战国科技史》(插图本中国历代科技史)一书中指出,从西周到东周(春秋战国),随着周天子以及代表的神授政治体系威望的衰落,出现了对“帝”迷信的动摇,巫医影响日渐衰落,在关于生命、疾病、死亡等问题上,出现了用自然界的物质原因作出说明的思想。
公元前541年晋平公患病,郑国的子产的看法是“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与焉?”而在齐国,大夫晏婴也说齐景公的病源自“纵欲厌私”,不能靠祈祷来解除。战国后期的荀子更加直言不讳地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春秋战国科技史》书中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指出,虽然当时的巫医仍然装神弄鬼,但也不得不采集草药来医治病患。
当然,春秋时期,我国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医学著作,只是在一些典籍中记载了一些有关于疾病、药物的认识。《诗经》中就有40多种古代疾病,列举了疾病症候;《山海经》中记载了38种疾病。《周礼》记述了溃疡、疟疾、佝偻病等疾患。而《管子》等 古籍记述了对人体结构的认识。《灵枢》中甚至有人的大小肠的长度与食管长度的比例的记述(35:1,与现代解剖所得比例37:1基本相符),另外战国时代对于人的宏观构造,如皮肤、骨骼、肌肉、血脉、肌腱、关节、五脏、六腑、九窍等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春秋战国科技史》书中还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治病药物的认识。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预防疾病、保持个人卫生的思想,其中许多原则获得了现代医学科学、公共医生观念的验证。比如《礼记》中有关“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的治疗记述,被证明是科学的。《易经》中提出传染病发生后应采取回避、隔离的举措。老子、孔子都强调恬淡、简朴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健康。《礼记》主张饮食要与季节变化相适应。《吕氏春秋》建议通过舞蹈等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
正是在上述这些相对分散的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战国后期开始出现了以生理学说、病理学说、诊断治疗为基础的中医理论。当时的中医理论在生理学说层次,讲求精、气、神。古人认为,一切有形的东西由无形的东西“气”构成。气、精气、神三者的结合,就构成中华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基础理解。而在生理层次,当时的人们比较清楚地了解了人的肌体构成,强调气血运动结合是经络运转的基础,而人的精神活动被归之于“心”。中医理论在当时还将脏器功能与五行建立了联系。
《春秋战国科技史》书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与巫师脱离的专业医生。《尸子》中记述的医竘就是秦国的良医,“为宣王割痤,为惠王治痔,皆愈”,还为张子治“背肿”。医竘很可能就是当时水平最高的外科医生。而据《吕氏春秋》记载,齐王患病,宋国医生文挚故意激怒齐王,以这种方法治愈了患者。这反映出文挚具有心理治疗的意识和疗法水平。至于当时名望最盛的医生就是扁鹊,不仅示范了“治未病”理念,帮助患者解除疾病隐患,而且能够熟练运用汤剂、针灸、按摩、手术等多种方法来解决各类疾病。书中还谈到,当时的医者还发展出食疗、针刺火灸等各式方法。
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了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前168)的葬品中,有大批医学帛书与简牍,其中包含被证明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种针灸、药方、养生等各种医术,比成书于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恒伟原始古朴,也有力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医学的过渡。
《春秋战国科技史》这本书比较系统地根据历史古籍记载,以及现当代的考古发现,梳理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获得爆发式发展的成果。这其中最为耀眼的成果就是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发明了利用柔化退货制造可锻铸铁和世界上最早的炼钢术与淬火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攻伐兼并激烈,这推动了诸子百家在哲学、科学、政治科学等各类学科领域的学术竞争。在科学领域,除了本文开篇以来介绍的医学发展以外,我国当时还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农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上有了相当的发展。春秋时期,我国的数学已经能够利用筹算进行四则运算,有了分数概念,提出了几何学中的点、线、面、方、圆乃至极限的概念。在物理学领域,《考工记》和《墨经》记载了古人在力学、声学、热学、电和磁以及光学方面的理性认识。例如,《考工记》中记述了减轻滚动摩擦,来加速运动速度的认识。而《墨经》则对浮力进行了观测和叙述,与两个世纪后阿基米德的发现总体是一致的。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整个学术的繁荣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正值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古希腊一起,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同时形成了两个交相辉映的科学文化高峰,全面奠定了我国后世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