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秋已至酷暑难消天山雪莲通补兼顾助力科学养生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10 5:23:49 | 【字体:小 大】 |
新年多地迎雾霾“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虽然名字带“秋”,但立秋并未带来属于秋日的凉意,这段时期仍处于酷暑的末尾,正值中伏与末伏之间,立秋养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立秋谨防“秋老虎”:一般秋老虎都是在每年公历的8月底到9月中下旬出现,古人言“中伏热不透,末伏热死牛”,立秋时节,正处于伏天的末端,“秋老虎”很可能持续发威,因此此阶段仍要防暑降温,谨防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除了避免在高温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外,还要注意通风、降低工作环境的湿度。如果出现头晕、恶心、乏力、胸闷、心悸等中暑的症状,一定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降温散热,也要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如果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少食辛辣多酸甘:立秋时节,处于夏秋的转换之际,阳气由生长转为敛降。辛味主散,辛辣刺激的食物会激发阳气散布于外,不利于阳气的收敛、沉降;酸味主收涩,酸味的食物有利于阳气的收敛、沉降。《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有云:“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因此,立秋之后可以开始吃一些山楂、西红柿、柠檬等酸味之物、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立秋之际,多食白色的食物也有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效,例如梨子、银耳、蜂蜜等。
清热祛湿护中焦:立秋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长夏”时节,立秋起至秋分时段,这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酷热难熬。《素问藏气法时论》有言:“脾主长夏”,这期间湿热交蒸,最容易损伤中焦脾胃,导致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另外,湿气为长夏的主气,湿气太盛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运化能力减弱导致脾虚,脾虚又生内湿,湿气加重脾虚,使得脾脏更加无法正常排出水湿与浊气,内湿与外湿互为因果,进而出现“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症,反映到人体之上就是精神疲劳、食欲不振、头晕胸闷、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立秋期间可以吃点赤小豆、芡实、薏米、冬瓜,甚至天山雪莲等祛湿的食物。切记少吃生冷油腻的东西以免损伤中焦脾胃之气,同时也为秋季阳气下降做好准备。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天山雪莲“其地有天山,冬夏积雪,雪中有莲,以产天山峰顶者为第一”,“能补阴益阳,老人阳绝者,浸酒服,能令八十者皆有子”。作为唯一收录于《中国药典》的雪莲品种,天山雪莲入肝、脾、肾三经,其“通”在能祛寒除湿、通经活血,令经络凝滞处畅通;“补”在能温肾助阳、补阴益阳,令体内阴阳平衡。天山雪莲可入肾经,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雪莲,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通过温肾阳、助气化的温和方式,天山雪莲既可充盈体内阳气,又可健脾祛湿,可谓是中药材中通补兼顾的集大成者,也是世人公认的“寒湿仙草”。在立秋“贴秋膘”“咬秋”之时,不妨食用一些天山雪莲,让身心都可以安稳入秋。
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事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因此在上述养生之道外,早睡早起、“春捂秋冻”、适度运动等调养之法,也符合秋天“养收”的养生原则,有利身心健康。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