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前夫滚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大多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春分、秋分是中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自今日起,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对半。而如果你正处在北极或南极点,则能见到太阳在地平线处完美“转圈”的奇景。
秋分节气阴阳均衡,正合中华文化追求的平衡之道。此时暑热消退而寒凉未至,正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时节。依我国二十四节气规定的秋季而言,当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这也是“秋分”名称的由来。不得不说中国文字的优美,秋分二字又暗含了“平分秋色”之义。
秋分有三候:一曰“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而不再打雷了,呼应半年前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从鸣响的震惊,回归收声的安静,节气里的物候有来自去;二曰“蛰虫坯户”,秋分到了,天气转寒,蛰伏的小虫就开始往虫穴里钻,还会用细沙土把自己的洞口封住以避寒,陪伴我们一路走过春夏的那些鸟类与昆虫,在秋之寒意里,寻找温暖的去处;三曰“水始涸”,从秋分开始,天气会慢慢变得干燥,降水量逐渐减少,河流湖泊也逐渐变得枯涸起来,明媚小溪、鱼翔浅底的生动见不到了,只是那浅浅的水,安静地隐在枯萎的草茎间,倒映着天空的干净,八方安顿,四面停匀,大地上的一切都被调和到刚刚好。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
自此,大雁南飞,候鸟迁徙,暑伏远去。山色不浓不淡,水流不疾不徐,空气不冷不热。高远天空,灿烂阳光,自然万物调至阴阳对称,大自然就这样默默呈现出均分之美。
秋分以后,随着太阳位置南移,夜长昼短,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减少,影响我国的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气温下降较快。暴雨、大雨出现的机会很小,但降水日数却减少得不明显,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因为秋雨往往是冷空气活动的结果,所以随着一股股冷空气的入侵,气温会越来越低。
此时正是秋收、秋耕、秋种“三秋”大忙时节,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要认真做好低温阴雨防御工作。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今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