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王子的天使奴隶编者的话: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个地方生活的人到另一个地方,很可能“水土不服”。《黄帝内经》之《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专门论述过五方之民的发病特点和中医调理方法。因此,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的养生调理方法也不同。
《黄帝内经》提到“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意思是,东部地区是阳气旺盛之地,鱼盐丰富,经济发达,但水湿之气也多。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张荣春介绍,东部地区尤其浙江一带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居民体质偏气虚、湿热和气郁。气虚的主要症状为说话没力气、气短疲乏、易出虚汗、爱生病。中医认为,“鱼者使人热中”,吃鱼容易使人产生内热,而现代人饮食肥腻,很容易湿热内聚。湿热主要表现为脸泛油光、长痘和湿疹、口苦口黏、大便黏腻,男性阴囊潮湿,女性白带发黄。气郁则多愁善感、闷闷不乐、喜欢唉声叹气、胃口不好、心烦失眠、咽部有异物感、经常焦虑抑郁。
针对这三种东部地区常见体质,张荣春建议,气虚者要劳逸结合,多做舒缓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时常按摩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吃些补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香菇、大枣、鸡肉、牛肉等。推荐当归黄芪乌鸡汤,益气补血,疲劳时可以泡一点西洋参。湿热体质者多吃果蔬,忌麻辣、甜食、黏食,规律作息,少熬夜,这类人可以做强度大一点的运动,比如跑步、游泳、打球等,吃些清热祛湿的菜肴和汤,如薏米红豆汤、绿豆汤、冬瓜炒丝瓜等。气郁体质的人可多吃些能舒缓情绪的食物,如小麦、萝卜、百合、橘子、黄花菜。
《黄帝内经》中记载:“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西部地区环境相对恶劣,但人们抵御外邪的能力也比较强,因此身体比较强壮,但外邪虽不能伤其形体,但病生于内,容易产生内伤之病。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宁艳梅表示,西部干燥风沙大,呼吸道疾病多发,由于地广人稀,较之东南部地区,相对闭塞,日照强度高、紫外线强,人容易肝火旺盛、情志不舒、焦虑抑郁。建议当地居民多登高望远或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调节情志,舒缓不良情绪。
另外,当地人还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养生“小吃”,如三炮台、热冬果梨、灰豆子。三炮台是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特色养生茶饮,除了放茶叶以外,还要加入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果脯等,可提神补气、明目益思、强身健胃。热冬果梨是用冬果梨与冰糖(或加入红枣、陈皮、山楂、枸杞等)煮制而成,是西部秋冬季驱寒佳品,具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灰豆子是兰州的一种特色食物,是由蓬灰与豌豆、红枣、白糖一起熬煮成的粥,有美容养颜、生津益气的功效。
中医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的说法,是指人们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顺时而动,才能发育成长。北方四季分明,养生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李晓林介绍,北方人要遵循四时养生,春天阳气生发,但地下仍有湿气。中医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这个时节养生,饮食宜清淡,不主张大补,可以选用百合、山药、莲子、枸杞等食物。这时,人可能肝火较大,可以吃点加味逍遥丸,并时常按摩三个脚上的肝经穴位:大敦穴(大脚趾靠第二趾一侧的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行间穴(足背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和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中医认为,心的阳气在夏季最旺盛,所以夏季必须注意养心,调节精神,稳定情绪,不要熬夜或过度运动,养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麦冬、莲子、百合、竹叶等,也可以喝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减少心悸、气短。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关键在于防燥,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白梨等,不要刻意“贴秋膘”,饮食要清淡,可以吃点秋梨膏。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养肾至关重要,可以适当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女性可以吃点乌鸡白凤丸,男性可以吃点六味地黄丸等。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wěi)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qiāo)。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中部地区既不像东南多湿,也不像西北太干燥,相对四方而言,中部物产最丰富,生活富足安逸。但物产越丰富,体力劳动越少,加上吃得杂,不见得是好事。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分会副会长吕沛宛说,正因如此,中部地区的人时常感到身体无力、四肢麻木、经脉气血不通,容易形体肥胖,高发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中部地区居民要使气机调畅,必须让肢体活动起来。肢体不运动,气机不调,筋骨不便,适合用导引,河南太极拳就是一种导引术,常练习可舒筋骨,通经络。再有就是按跷,即按摩,老百姓有很多自己的“按跷之法”,比如互相捶背拍背。
吕沛宛介绍,中部地区盛产小麦,面食种类多,以河南为例,有烧饼、羊肉烩面等,非常符合当地人的养生习惯。比如焦黄饼,中医认为,焦黄之物健脾胃但易生燥,但芝麻润燥,堪称“完美食物”。医圣张仲景生于河南,其推荐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堪称名方。但中部地区的人应注意,饮食应有度,不宜暴饮暴食,否则容易消化不良。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南方一带尤其是丘陵地带的岭南,地势低、土壤薄。夏季气温高、雨水多,冬天阴寒湿冷,也容易因为阴雨连绵,导致湿邪犯体,感觉皮肤黏腻、出汗不畅,出现食欲差、乏力等不适。按中医理论来说,南方是阳气长散的地方,阳气易外散而致体内阳气不足而无以祛湿,因此南方人湿热和痰湿体质较多。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教授陈其华表示,对于南方人来说,祛除体内湿气是首要任务。为了祛湿,很多南方人爱吃辣,但辣味菜肴往往油盐重,容易生痰湿,可以多吃些祛湿邪的食物,如薏米红枣粥、冰糖陈皮茯苓茶等,或吃些萝卜、橙子、橘子等健脾理气的食物。湿邪犯体时,人往往不愿活动,但越不活动体内的湿气就会越积越多,可以选择游泳、跑步、健走、瑜珈、太极等运动,加速体内湿邪排出。
起居方面,不要“久居湿地”,或者穿潮湿未干的衣服,要勤换干爽的衣物。(记者高阳采写)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联系我们ENGLISH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