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持续缩水千百年来,一直有着“书画养生”“书画延年”的说法。那么,书画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也是一种养生方法。言先生在《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与生活底色》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书法练习让人静气养心,自然养性。扑下身子去除人在社会中的浮气、躁气、粗狂之气,使人变得文雅、安适、沉静、内敛。正是变浮华为朴素,令浮躁为平和。与古为师,笔法、墨法、章法、气息、韵致一脉贯通,不急、不躁、不浮、不争,不仅养眼,更是养性、养心。读一本古帖,临一遍法书、品一杯香茗,淡然享受生活,是气定神闲的雅致,返璞归真的美质。‘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书法是很好的健身之法。从体能到心理健康训练,带给人愉悦、优雅与淡定。”
“中国书画可以养生。书画艺术不仅能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还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专家研究表明,可使人长寿的 20种职业中,书法家名列榜首,画家也在其中。书法是一种陶冶心灵的柔性运动,定气安神,舒展筋骨。东汉蔡邕指出,落笔前‘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则无不善矣’。就是说,练字前要先排除杂念,进入‘静’的状态,然后运气于指、腕、肘、臂,以调节‘全身之力入笔端’。这般不疾不缓、沉稳淡定的气质,自然不易生病,长寿也就能相对实现。我国历代书画名家普遍高寿,以精彩的一生应验着书画养生的妙用。”(《抱云堂艺评》)
说到绘画益寿,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记:“黄大痴(公望)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写作医治创伤,书画健身益寿。书画创作可以长寿,这是事实,但“并不是‘画中烟云供养’,而是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可以延缓衰老;而且专心作画的时候,还有点气功的作用,这是近代科学所证明的。”(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
黄公望和米友仁何以高寿?董其昌解释道:“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短命,赵吴兴止六十余。仇与赵,品格虽不同,皆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董氏继承了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认为“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以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画家要师法自然,也要能画出自然,并能以自己的所见所识、所感所想再造自然,画出自己心中的自然,这样是能益寿的。如黄公望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常于山林胜处对景写生,讲求写意,在作品中将淡泊宁静的情感与山水的气韵合一,故“阅朝暮之变得于心,形于笔,故所作千丘万壑,重峦叠嶂,笔势雄伟,愈出愈奇”。而米友仁绘画则是不具体的表现出某山某水,不局限于自然界的一时一地、一草一木,而是将视野中的自然精华于脑海中再组合,是心灵对自然的直接反映,以笔墨来抒写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与气韵。他说:“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黄、米二人皆能从自然中领会到各种物象之美(包括美的线条、造型、韵律和美的神韵、意态、风情等),并形诸笔端,进行诗意表达。这完全是至性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他们能够益寿延年。同时,董其昌也认为,如果只是模仿自然,“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由于精雕细琢,极度劳心劳力,则会身亏寿损。
绘画益寿,书法也是很好的健身之法。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苏轼《论书》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无不说明书法是养心、养性的文化,“是一种陶冶心灵的柔性运动,定气安神,舒展筋骨。”(言先生)刘熙载《书概》云:“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他通过学仙的形象比喻,指出“神、气、形”在学书中的关系,明确指出书法的神采来自于书者超脱精神的使然。《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书法能让人凝神静虑、专一不杂,故而能养神,提高人的修养,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
由于书法讲究笔力,是一种力的形式。这种“力”一是周身处于书写状态的生理力,执笔、运笔需要指、腕、肘,甚至全身发力;二是在协调生理力的基础上要注重精神力的发挥,要心无杂念,思维高度集中,心手两忘,进入到人书合一的境界;三是字有力感,要“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这两种力可以分别产生阳刚和阴柔之美。可以说,这“三力”合一,是一个书者功力的体现,也是书者一种精神境界的流露。如此的发力,自是有助于书者陶治性情,养生保健,“从体能到心理健康训练,带给人愉悦、优雅与淡定。”(言先生)
皎然诗云:“浊酒不饮嫌昏沉,欲玩草书开我襟。”是说书法有排忧解愁、激发人昂扬向上的作用。陆游也认为练习书法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
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教导子孙说:“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复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强调从事书法要专一且能久久为功,像孙过庭那样数十年“极虑专精”式的钻研、体悟,“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这样既能延年益寿,又能书艺有成。
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对书法的养生之道做了详尽的阐释:“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是说书法让人坐姿正确,脉畅心直,正所谓“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他又说:“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可见书法有养气、助气之功效。
何乔璠在《心术篇》中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似乎验证了那句老话“寿从笔端来”,道出的正是书法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启功先生也有诗应和道:“书画益身心,有乐无烦恼。”
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中说:“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一、可以独乐。二、不择时,不择地。三、费钱不多。四、费时间不多。五、费精神不多。六、成功容易而有比较。七、收摄身心。写字虽不是第一项的娱乐,然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所谓“娱乐工具”,那是由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被视作小道,是文人骚客的“余事”。然而,书法可以表达书者的情感和思想,即“书如其人”,因此书法便成了通往人性大道的必由之径。在这个过程中,书法所呈现出来的不只是给人艺术的享受,还有养生保健的功效。所以,“中国先辈凡有高尚人格的人大部分都喜欢写字”,“书法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修行”(言先生语)。
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在古稀之年曾患有咳嗽之疾,整天咳喘不止,非常难受。其学生王翚见老师服用诸药也没啥效果,便画了《溪山红树图》送给老师。王时敏玩味数日,咳嗽气急的症状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他高兴的在画上题道:“余时方苦咳,得此饱玩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昔人檄文愈头风,良不虚也。”看来,书画鉴赏也可以治病。那么,从事书画创作不止于健身养生,也有治病之功效。名医黄匡在《瓯北医话》中说:“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被誉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的舒同曾说:“平时每天坚持写个把小时的字,这对身体很有好处。经常写字、畅通,精力旺盛,疾病也少。”这是因为在书法创作时,既要“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王羲之),又要动指、动腕、动肘,通过运笔,以意领气,以气带力,“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如此眼到、手到、心到,可谓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形神合一,自是能祛病强身。故有书家孙墨佛认为“写字可以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
借用“美酒虽好,可不要贪杯”之说,书画艺术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但也要注意度的把握,过犹不及。赵壹《非草书》中有痴迷书法的记述:“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如此学书,写字哪里还是第一等的娱乐?更谈不上养生保健了。更有甚者,把书法视为赚钱的工具,一味地进行应酬创作,数年下来,票子赚了不少,却累个颈椎疼、腰疼,浑身都是病,而且艺术水准也是原地打转,甚至退步。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