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彩妆教程昨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特别介绍了广东做强基层卫生、深化县域医改典型经验和做法。广东创造性提出的“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公益一类予以保障,收入分配按照公益二类管理和运行”策略(下称“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获得国家卫健委点赞。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称赞,广东基层医改“为全国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和示范”。
医改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庄宁介绍,2012—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900多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医院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让更多居民实现“看得起病”、“少生病,晚得病”。
基层强不强,要看基层服务能力,也要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庄宁特别指出,广东省围绕调动基层服务积极性、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在基层落实“两个允许”,推进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公益一类予以保障,收入分配按照公益二类管理和运行,有效解决基层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
广东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介绍,2015年,广东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广东也存在一些基层卫生院硬件措施建得很好,但医护人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于是省卫健委提出,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完善基层机构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经过几年努力,广东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9年上半年,全省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3839.4万,出院人次95.2万,分别较2018年增长了7.7%和5.1%。
基层强不强,要看软硬件设施齐不齐,人才留不留得住。段宇飞介绍,2017-2019年,各级财政投入500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补齐基层医疗软硬件短板。
另外,广东千方百计为基层引才育才。近年来,实施千医下百县、百名首席专家下基层、千名大学生下基层等计划;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填洼计划,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管理和业务骨干人才。设立基层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省财政按每个岗位每年6万元安排补助。将村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村每年2万元,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
同时,推行灵活的人事管理政策。实行“县招县管镇用”,鼓励建立“人才池”制度,编制和人才可在全县统一调配和流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欠发达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取得中级职称后,连续在基层工作满10年的紧缺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直接认定为副高级职称。
发布会上,庄宁还特别提到,广州市花都区围绕乡村振兴,强化村卫生室硬件、人才、信息化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转变服务模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资源下沉,筑牢农村网底,实现小病不出村,满足群众就近诊疗需求,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村稳”改革路径,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近年来,广州花都区乡村卫生站免费为村民看病(“一元钱看病”)模式享誉全国,背后则是花都区通过建机制、稳队伍、增活力,闯出的一条“区强、镇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新路子,受益的不仅是居民,医务人员也受鼓舞,基层医疗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和提升。
据悉,2010-2018年,广州市、花都区两级财政对基层卫生机构投入共160多亿元。在体系建设方面,制定实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基本建成城区“15分钟医疗圈”和农村地区“30分钟医疗圈”。近年来,花都区内就诊率达到90%。
9月10日,记者来到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这个服务辖区内10.261万人口的基层卫生院,有工作人员28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5人,全科医生47人。
乡镇卫生院为何能留得住医学硕士和博士?该院院长凌济忠道出了“秘诀”:“所有的医生都是统一招聘,有编制,待遇有保障。”凌济忠介绍,每一个招聘进来的医生,将在花山镇卫生院接受2-3年的培训,接下来会轮流派送至该镇下设的27个村卫生站工作,当居民们的健康“守门人”;“下沉”到村卫生站2-3年后,会再调回镇卫生院接受培训、提升,“医生的职业晋升渠道畅通,越来越多人愿意留了下来。”
家住当地的梁辉武医生正耐心地为居民们看诊。2013年从肇庆医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他,起初在佛山禅城一家医院做了几年外科医生,2017年8月,他通过花都区卫检系统组织的统一招聘考试,成为了花山镇卫生院的一名在编医生,如今已在永乐村卫生站做了一年多乡村医生。“在家门口工作,有编制,一年工资税前近25万元,感觉挺好!”
昨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特别介绍了广东做强基层卫生、深化县域医改典型经验和做法。广东创造性提出的“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公益一类予以保障,收入分配按照公益二类管理和运行”策略(下称“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获得国家卫健委点赞。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称赞,广东基层医改“为全国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和示范”。
医改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庄宁介绍,2012—2018年,中央财政投入900多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医院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让更多居民实现“看得起病”、“少生病,晚得病”。
基层强不强,要看基层服务能力,也要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庄宁特别指出,广东省围绕调动基层服务积极性、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在基层落实“两个允许”,推进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公益一类予以保障,收入分配按照公益二类管理和运行,有效解决基层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
广东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介绍,2015年,广东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广东也存在一些基层卫生院硬件措施建得很好,但医护人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于是省卫健委提出,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完善基层机构绩效工资制度,进一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经过几年努力,广东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9年上半年,全省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3839.4万,出院人次95.2万,分别较2018年增长了7.7%和5.1%。
基层强不强,要看软硬件设施齐不齐,人才留不留得住。段宇飞介绍,2017-2019年,各级财政投入500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补齐基层医疗软硬件短板。
另外,广东千方百计为基层引才育才。近年来,实施千医下百县、百名首席专家下基层、千名大学生下基层等计划;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填洼计划,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管理和业务骨干人才。设立基层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省财政按每个岗位每年6万元安排补助。将村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村每年2万元,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
同时,推行灵活的人事管理政策。实行“县招县管镇用”,鼓励建立“人才池”制度,编制和人才可在全县统一调配和流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欠发达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取得中级职称后,连续在基层工作满10年的紧缺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直接认定为副高级职称。
发布会上,庄宁还特别提到,广州市花都区围绕乡村振兴,强化村卫生室硬件、人才、信息化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转变服务模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资源下沉,筑牢农村网底,实现小病不出村,满足群众就近诊疗需求,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村稳”改革路径,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近年来,广州花都区乡村卫生站免费为村民看病(“一元钱看病”)模式享誉全国,背后则是花都区通过建机制、稳队伍、增活力,闯出的一条“区强、镇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新路子,受益的不仅是居民,医务人员也受鼓舞,基层医疗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和提升。
据悉,2010-2018年,广州市、花都区两级财政对基层卫生机构投入共160多亿元。在体系建设方面,制定实施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基本建成城区“15分钟医疗圈”和农村地区“30分钟医疗圈”。近年来,花都区内就诊率达到90%。
9月10日,记者来到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这个服务辖区内10.261万人口的基层卫生院,有工作人员28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5人,全科医生47人。
乡镇卫生院为何能留得住医学硕士和博士?该院院长凌济忠道出了“秘诀”:“所有的医生都是统一招聘,有编制,待遇有保障。”凌济忠介绍,每一个招聘进来的医生,将在花山镇卫生院接受2-3年的培训,接下来会轮流派送至该镇下设的27个村卫生站工作,当居民们的健康“守门人”;“下沉”到村卫生站2-3年后,会再调回镇卫生院接受培训、提升,“医生的职业晋升渠道畅通,越来越多人愿意留了下来。”
家住当地的梁辉武医生正耐心地为居民们看诊。2013年从肇庆医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他,起初在佛山禅城一家医院做了几年外科医生,2017年8月,他通过花都区卫检系统组织的统一招聘考试,成为了花山镇卫生院的一名在编医生,如今已在永乐村卫生站做了一年多乡村医生。“在家门口工作,有编制,一年工资税前近25万元,感觉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