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纯子2018年12月31日,《地球最后的夜晚》以高曝光度高差评率的“双高”战绩收官,同时落下的还有整个2018年电影市场帷幕。这一年来,电影市场起起落落,佳作与烂片俱存,火热中充斥着寒流。单纯依靠炒作已经无法为票房站台,回归剧情、演技等内容本身的呼声日渐高涨。
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比上年559.11亿元增长9.06%,城市院线%。尽管年度纪录再次被刷新,但耀眼的数据下仍隐藏着危机:票房增速开始进一步放缓;票房前6位影片贡献了30%票房,1000万以下票房的电影超过311部,头部效应显现。
以前,观众大多是冲着导演、演员、制作去看的。但2018年整体趋势显示,以往的经验正在失灵,观众已经逐渐将口碑作为观影的首选条件。这让一众高口碑的小成本电影成功逆袭,多部高举高打的商业巨制却黯然折戟。2018年是影视圈巨震的一年,不光是因为“补税风波”传递的洗牌信号,更是因为消费端正对供给端形成反作用。
近年来,影城建设速度一直在加快,影院在三四线渗透率已实现质的突破,但许多影院上座率低迷,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甚至连续亏损。基于此,院线不得不根据用户的喜好将线上反馈作为排片的重要依据,背后的资本运作也在同时开展。
许多人对影院与院线的关系十分模糊,甚至有人将二者之间划等号。事实上,影院与院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将影院视作直接对接观众的终端,院线则立于产业链中游,是连接观众与影视制作的纽带。
影视行业受资本影响十分深远,院线便是由众多影院以特殊的资本形式组建而成,来统一管理排片及供片的机构。因此,一部电影的票房除了受其口碑本身影响,院线的支持也是片方获胜的客观因素之一。
作为中下游产业主导者,院线与影院的关系主要分为三种:以万达院线为代表的资产联结形式、签约加盟为主的大地院线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金逸珠江院线。万达院线旗下的影院全部直接兴建,品牌度高、管理统一,但属于重资产类型,对资本的依赖十分严重;大地院线虽然扩展快速,但收入结构单一,管理也难以有效统一。
纵使影院与院线的资产联结有利有弊,规模仍是行业最为敏感的要素之一。电影工业需要高度协同合作,细分环节的专业化必不可少。选择适合的观影设施、放映时段和目标受众等,则需要下游产业合理布局、引导和服务。因此,选择正确的发行伙伴对于作品商业影响的扩大至关重要。
而对于院线来说,旗下的影院数量越多,与电影发行商敲定分账比例时的议价能力也越强。因此,除了继续在排片方案上讨好用户口味,各家院线也在积极进行资本运作与产业联合,以期在边际效应显现之前,依靠整合拿下更多市场份额。
其中,既有国有院线,也有民营参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院线,还有纯民营投资新建的独资院线。为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院线间的合并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近日,国家电影局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到了“院线牌照”这一新鲜事物。另外,该文件中明确表示将“完善电影院线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国内院线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一些小院线很可能被清退,或被大院线吞并重组。
另外,具有地域色彩的国产影片在票房产出方面有更强的指向性。显著的代表是:港片在粤语地区有广泛号召力;北方部分地区的民俗传统对“小鲜肉”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基于区域文化传统的差异,区域间的资源整合也在持续推进。
院线的职能是统一发行、拿片、排片。而目前40余条院线发的片子几乎一样,对于影院来说,加盟任何院线实际上没有明显区别。整合必将激活行业活力、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院线龙头企业,并以此为纽带,向电影产业上下两端施加影响,促进电影产业朝商业化、品牌化发展。
2018,似乎每个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都在经历寒流洗礼。10月1日的电影新规让以往9.9元、19.9元低价票成为历史,许多线上平台优势大减,院线格局也正在被改写。
“票补”时代的开启还要回溯到2014年。彼时,《变形金刚4》在内地上映,线上平台的大规模补贴让该片首周末票房超6亿,其中猫眼以美团作为导流入口,出票450万,贡献了30%以上票房。至此,票补大战正式打响。
电影“票补”作为互联网公司以低价争夺用户采取的手段,与出行补贴、外卖红包一样,为行业前期的繁荣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也催生了虚高的泡沫——许多低口碑的影片在补贴之下,依然能有傲人战绩。2016年后,优质影片的增多开始打破这场虚假繁荣,毕竟没有人愿意为一部烂片花钱又花时间。
对淘票票、猫眼等线上平台来说,取消“票补”大大降低了用户粘性。但对自有票务能力的院线确是重大利好,这也将间接增大院线对片方的议价能力。对用户来说,“票补”时代的终结,将让那些钻“票补”空子、霸占重要档期的烂片被重新审视;上游影视制作也将把更多重心放在内容,而非补贴运营。
而从行业发展角度审视,票补时代的终结与内容回归相辅相成,毕竟因优惠电影票而来,散场却边走边骂街的情况会让观众对影院兴趣大减,这对行业来说才是真正毁灭性的打击。
互联网总是喜欢离用户更近的地方。“观众中心制”、“粉丝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网剧”的集体开花。目前,各视频龙头主打的“自制剧”、“自制网综”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在此之前,BAT早就纷纷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开始全面介入制片环节。
对用户来说,观影是满足感官刺激或心灵慰藉的生活方式;对电影产业中下游公司来说,观影则是票房和收入的全部保证;但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影视却只是其泛娱乐中的一环,是IP的放大器。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互为合作方,在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共识下走到一起,融合程度正日益加深。
近年热播的《归来》、《西游伏妖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片背后,都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互联网为影视行业带来的改变,是更快的融资周期、更全的放映空间和更贴近用户的文化诉求。基于IP、在线付费、影视衍生品的产业繁荣已初见成效,长尾效应也正在显现。
如果脱离历史、文化去七拼八揍,产出的东西一定惨不忍睹。电影行业的内在意义在于积累文化、创造价值。除了迎合观众口味,关乎于本质的思考则是更高维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