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在旭近况《坚如磐石》窖藏了四年,一开瓶,就辛辣猛烈得让人捏汗:国产片,可太久没有这么大的尺度了!
不过,焦距浅、内景多、镜头碎、节奏快、线索杂、角色多、夜戏长,最关键的,这还是一个当代都市题材……从里到外,《坚如磐石》都是一个特别“不张艺谋”的张艺谋电影。
应该说,除了本世纪初年的古装大片三部曲,张艺谋此前执导的大多数电影,分类上都应该划为欧式剧情片(或者说文艺片、艺术片)。然而,到了近些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他,开始专攻起了好莱坞风格的商业类型电影。
于是,日式剑戟片的《影》、谍战动作片的《悬崖之上》、军事动作片的《狙击手》、犯罪推理片的《满江红》及警匪动作片的《坚如磐石》,渐次出炉。
具体到《坚如磐石》,本片取景于山城重庆,影像上是所谓的“霓虹美学”,即用大都市各种人造光源作为现成的画面滤镜,以彰显妖娆艳丽的后现代质感。而当其应用于犯罪电影时,这种斑驳陆离的多彩暖光与冷光交错变换的风格,意在比喻罪恶之于“不眠之城”的无休无止,又暗示了角色们复杂多变、忽明忽暗的性格及人生。
这就和《影》《悬崖之上》《狙击手》《满江红》大大不同了,在这几部影片里,张艺谋都在简化色彩,力图用彩色电影的形式,去呈现一种对比强烈的黑白片质感,以传递冷峻、沉郁、肃杀的韵味。但是,几乎同期拍摄而公映在后的《坚如磐石》,这一次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片鲜艳摩登的灯红酒绿,来反衬暗处浓得化不开的黑。
所以,这也使得《坚如磐石》看上去异常像一出美剧。这不仅是指影调和节奏上接近,关键更在于,繁复多线的剧情结构、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再三反转的桥段安排,也酷似典型的犯罪类美剧。
从本片第一主角苏见明(雷佳音饰)的角色设定上,就体现出了一股美剧式的精巧:他是副市长的养子,还是一心缉凶的文职警察,可又深陷在自己的身世之谜和性格缺陷之中,职场、家庭、爱情、公义、性格、身世,每条线都在彼此冲撞,将他紧紧勒住,到了故事的终局,他尽管赢了任务,却输光了人生的一切。
这么写一个警察,不仅在角色安排上实现了经济高效,更关键的是,避免了以往国产影视作品中同类角色频繁可见的高大全式扁平化、脸谱化。
实际上,在苏见明的身上,我们不难找到一以贯之的张艺谋创作编码,亦即绝大多数张艺谋电影共享的主题:一个很轴的人,非要以很轴的方法去办一件很难办的事。
例如,秋菊就是要讨个“说法”(《秋菊打官司》)、魏敏芝就是要学生娃“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二王子就是要造父王的反(《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婉瑜就是要等丈夫陆焉识回家(《归来》)、张大就是要让奸相秦桧背诵岳元帅的绝笔诗(《满江红》)……
张艺谋显然极其欣赏他们飞蛾扑火的悲壮,所以致力于讴歌他们的旺盛生命力。他借着这些轴人、浑人的故事,来戳破人生荒诞的真相。所以,在他的电影里,角色的动机总是清晰明确,其“核心动作”也一再重复,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再重复之中,银幕内外的情感与情绪才得以逐渐煮沸,最终喷薄而出。
所以,我们又不得不说,比起从前的张艺谋电影里的那些光芒四射的主角,这一次的苏见明实在相形见绌。
从“戏份”上讲,他无疑是男一号,但可惜的是,题材和剧作上的限制,让他更像是一个工具人,一路被剧情推着走,而非故事跟着他来发生。
这也正是《坚如磐石》的根本毛病,它的故事像美剧一样繁复精巧,节奏也像美剧一样奇峰突起;然而,人性的复杂与故事的曲折都很显单薄,以至于曾经的张艺谋作品里那些高级的、沉稳的、悠长的“电影感”,这一次近乎荡然无存了。
不必讳言,坊间盛传的删改,对影片的气象和气质都有损害。然而,结合《满江红》《悬崖之上》《狙击手》等,也不难得出结论:老谋子还没有吃透“商业类型片”。
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从入学到入行,一路都是瞄着苏联、欧洲大师前行的,接二连三的欧洲电影大奖,更把他们推向了世界艺术电影的圣殿。他们的学养、眼界、能力,长期以来就只能归类于“优质人文电影作者”。
众所周知,2003年后中国影市触底反弹,一方面是全国范围内的商业地产热带来了数千家新建的多厅影院;另一方面,则是从《英雄》开始,张艺谋领头拍出了中式大片,以市场竞争方式与好莱坞大片一同唤回了观众。从那时起,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老牌导演,就致力于商业片的开发了。
当中国电影市场强烈需要商业类型片以后,以张陈为首的这些影坛耆宿也都不得不随之转型。
然而,这岂能是一桩易事?就张艺谋而言,古装三部曲、《三枪拍案惊奇》、《金陵十三钗》、《长城》这一系列转型作,商业成绩固然不坏,但与之当年的代表作相比,又着实算不得成功。相反,一旦“国师”重新捡起《千里走单骑》《归来》或《一秒钟》这类题材,那个厚重扎实的优秀作者显然就回来了。
到了2020年代,不仅是全年总票房的骤减,资方、市场和观众口味已然发生变化。
张艺谋亦转而拍起了一系列中型成本——以他的资源和权势而论,无妨称之为小成本——商业片,他在这个领域里不够纯熟、“学艺未精”的一面,实则仍然清晰可辨。这几部电影都普遍存在着形式与内容、题材与表达上的接榫不良。毕竟,就像一位F1的冠军车手转岗大巴司机,听起来似乎是杀鸡用了牛刀,可实际上,却是牛头对不上马嘴。
当然也无可厚非,艺术片与类型片,说起来都是拍电影,但实则又千差万别。张艺谋不但缺了幼功的积累,更在于少了品性和志趣上的认同。何况,商业片以制片人为重,但在今时今日的中国,又有哪位制片人能在创作上真正地激发或管理好张艺谋呢?
再加上老谋子这些年以一种“时不我待”的心态开始马不停蹄一部接一部开工,产量固然是提高了,但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
苏见明之于《坚如磐石》不够亮眼,可我们回顾《悬崖之上》《狙击手》和《满江红》,也会发现,主角们实则都不够鲜明。
而早期的张艺谋电影,主要只聚焦一个人或一男一女两个人,换言之,那时的人物状态远比故事情节更重要。可近期的老谋子明显喜欢上了强情节剧,又热衷于拍群戏,故事虽然讲得精巧复杂了,可银幕上的角色魅力也大打了折扣。连带着,这几出戏也都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快消品,卖座诚然不俗,可也显然都不是能够彪炳影史的杰作。
不过,这好像又无可奈何。短视频算法时代,观众们最受用的,就是看似繁复实则直给的快节奏的“讲故事”电影。而更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张艺谋自己再喜欢、再擅长《活着》或《一秒钟》,此间也没有它们的市场空间甚至是生存空间了。
所以,看到已经完全可以称之为功成名就的老谋子,今天仍然孜孜矻矻地开发着新项目,乐在其中地一个接一个玩着彩色黑白片、一镜到底、霓虹美学之时,我们又有多少好苛责他的呢?
何况,说回到《坚如磐石》,本片固然是仓促凌乱的一锅乱炖,但它所触及到的“现实”,其话里话外和画里画外的表态,放在这二十年来的“中国电影”范畴内看,恐怕也已抵达了某种空前绝后的程度。
张艺谋73岁了,他拍了一部美剧式的高智商犯罪电影,这像是恭维,又像是讽刺;既是悲剧,也是喜剧。说回头,终究是一桩让人心酸的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