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诗曼郑嘉颖吻戏沙丹,网名“奇爱博士”,影评人,影视自媒体人,创办影视微信公号“文慧园路三号”,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现任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处长,长期从事艺术影院管理和节目策划工作,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部策展人。学术研究方面偏重于中国电影史、香港电影和中西电影比较研究,曾在众多电影专业刊物、报纸上发表论文、书评、影评数百篇;曾翻译《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个人学术著作《幕味:重访历史与策展实践》即将出版;并曾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传媒大奖评委、南方都市报华语传媒大奖评委等工作。
喜欢电影的人对“奇爱博士”不会陌生,它是导演库布里克一部著名的荒诞主义科幻片。然而我们这里要讲的是一个人,网名叫做“奇爱博士”。他用单位所在地为名称,做了一个个人公号——“文慧园路三号”
“奇爱博士”,本名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电影专业知识丰富,可以用各种文风写作,专业水平的学术论文和各种网络狗血宣传语都手到擒来。
朋友眼中的沙丹,为人和善,非常健谈,口若悬河。电影策展人谢萌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时,非常喜欢请沙丹对谈,因为1个小时的对谈,他可以轻松讲40分钟。沙丹喜欢吃羊蝎子,经常邀请策展朋友一边吃羊蝎子一边讨论策展主题,而且跟他一起吃羊蝎子,可以自己慢慢吃,一直听他说。
2000年,沙丹在北京广播学院读大学时,DVD刚开始兴盛,他买的第一张碟就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那会儿网络影评从BBS兴起,很多人以电影典故作网名,沙丹觉得自己和库布里克很有缘分,就选库布里克《奇爱博士》的电影名字作为网名。从沙丹的影评中可以看出他电影专业知识渊博,很多人以为他是电影专业科班出身,学至博士。他是电影科班出身倒是不假,但其实到现在他也没读博士。
因为父母都是老师,沙丹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艺术熏陶。一开始是学美术,七岁开始学音乐,拉二胡。沙丹觉得自己童年没有什么快乐的时光,不是父母让学这个就是让学那个,但现在看来这些都对他的艺术欣赏力的培养有潜在的影响。
沙丹的父亲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他工作的学校旁边就有一家电影院。沙丹因此得以儿时就经常进影院看电影。虽然过去将近三十年,至今他还清楚记得当时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中比如“割皮”“点灯”等画面场景。虽然当时看得云里雾里的,却由此萌生了对电影的喜爱。
他恰好经历了中国电影大起大落的30年:从80年代的红火阶段,到90年代日趋萧条,再到21世纪的峰回路转。
80年代艺术片盛行,他常跟着父母去看艺术电影。90年代欧美大片引进中国,观众观影热情高涨,学校还包场看《泰坦尼克号》。90年代中后期受到整个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影市场行情惨淡。九八、九九年,当时还在读高中的沙丹有一次去看一部由刘伟强导演、刘德华主演的众星云集的影片。电影院四五百人的放映大厅只有他一个观众,其余的座位都是空的……父亲学校附近的那所电影院已被改造成卖电脑配件的电脑城……
2000年,全国的电影票房惨淡,加起来才8.9亿。到了21世纪,中国电影市场相比十几年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一部电影可以有十几个亿的票房。沙丹认为:“中国电影可能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几十年不遇或百年不遇的黄金时代,而在这样一个时代,电影节和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如果整个中国电影发展的大环境好的话,那电影节也就能做好。”
因为中学时学的是音乐专业,从小受音乐教育比较多,沙丹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录音系。但是广播学院艺术系当年整个江苏省就招了一个人,他没考上,被广院的另一个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录取了。那个时代的大学娱乐活动很少,沙丹的空闲时间基本上都看电影了。基于观影过后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沙丹开始写影评,从一两百字开始写起。他经常在当时非常有名的北大新青年“电影夜航船”、“西祠胡同”、广院“核桃林社区”等BBS社区,发表一些对电影的见解和看法,与志同道合的影迷一起讨论。他相信影评这个东西是熟能生巧的,写得多了,慢慢就写得好了,最起码需要在网上写出个几十万字的量,才能小有所成,更不要说那些成名已久的影评大佬们,每个人都是经过七八十万字,上百万字的磨砺出来的。
大学毕业后,他偶然得知北京有一个电影资料馆在招研究生,于是便到此读研,研究生毕业后留馆工作。
与大多数影迷不同,沙丹偏爱华语电影,尤其是华语老电影,平时喜欢收藏关于华语老电影的杂志,着力于找到第一手的东西,挖掘一些过去不被人知的电影作品。
他在电影资料馆也策划了一些华语优秀老电影的展映,比如近期以“同居乐”为主题放映了朱石麟导演的《一板之隔》、《水火之间》、《乔迁之喜》与郑洞天导演的《鸳鸯楼》。这些电影没有任何的音像制品,也无法在网上下载,对那些喜欢中国老电影的人来说,是个难得的观影机会。沙丹在放映现场也会带一些资料去,做一些展示和讲解。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华语老电影的放映也很受欢迎,基本是场场爆满。
虽然是一个专业的电影研究者,沙丹还是很希望自己能以一个普通影迷的心态去享受电影,他有时也会看一些无脑的,爆米花的电影,接受一下视觉的震撼,感觉也蛮开心的。过去三十年代有些影评人说,电影是什么呢?电影是视觉的冰激凌,是心灵的沙发椅。这也被当时一些进步的,呼吁电影应该介入社会的影评人所批判。但是到今天为止,电影还是具有娱乐的,供观众消遣的。“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讲,我也希望自己可以越来越单纯地享受电影带给人的快乐吧。”
沙丹自评:“我自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阳光搞笑的人吧。因为是江苏人嘛,我说话比较快,办事效率高,但并不是一个急性子。我做自己爱做的事,比如策展工作方面还是比较勤奋的,其他方面大都比较懒。其实工作之外的生活角度看,我作为一个父亲、丈夫角度讲都不是特别合格,因而经常被家里人唠叨。但是也没办法,因为工作太忙了。”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2016年4月16日正式开幕。截至目前,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的2329部影片报名参展,其中境外影片1964部,境内影片365部。
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部的策展人沙丹,这个月已经和另外两个负责排片的同事一起熬了五六个通宵,虽然劳累,但是采访中他语速极快并略带兴奋地告诉我,目前终于把排片大体上排出来了。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整体工作已经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陆续进行了,沙丹的主要工作是先是策划,然后是邀片,要把200部外国电影和同等量级的中国电影弄过来,还要和外国电影节争一些重要电影的放映,这对脑力和体力都是巨大的消耗。他说最近的一个月最累的工作就是排片了,基本都是属于每天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工作状态,因为工作忙有时候一周都见不到孩子。
北京的25家影院,6个高校,50多个影厅中要排1000场电影,他要根据各个影院不同的受众、影院的气质、影院的区域,来科学地安排电影排片。比如中国电影资料馆之类的艺术院线可能就主要放映一些偏艺术性的电影作品,三里屯啊等比较繁华的商业区的电影院,可能就多排一些商业大片。
三年前,在朋友的提醒下,沙丹开了个人微信公号“文慧园路三号”。“文慧园路三号”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所在的地址,也是豆瓣时期一个影迷小组的名称。当时沙丹自己在做资料馆节目策划的工作,希望策划的活动参与者越多越好,而电影资料馆那时还没有官方的网络宣传平台。所以沙丹做微信公号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网络平台宣传电影资料馆和推广艺术电影。
沙丹没有自己的团队,基本上都是自己策划选题、自己编辑内容,有时候忙不过来,会请资料馆的研究生帮忙。
他经营的公号,即使是春节期间也没有停止一次更新。沙丹说,这基于自己的兴趣,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公号日更的强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这样一种形式锻炼自己对当下新电影的互动和共振。因为沙丹觉得虽然是做艺术电影,从事中国老电影的研究的,但是对当下的这些新的文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对这些新的电影作品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
让他自己感到很开心的是,每次认真地去写一些文章的时候,通常还是会获得大家的认可。比如他关于《美人鱼》的那篇影评——《我猜你们大多根本没看懂:周星驰的香港意识》,网络点击量五六万,被大陆和香港众多媒体转载。香港的一些影评人看到后,还就其中的某些观点与沙丹进行了一些隔空的探讨与批评。
与其他的电影类公号相比“文慧园路三号”的一大特点及优势就是从“线上到线下”的OTO的模式。因为一般影评人的公号都没有国家级的电影放映平台。而“文慧园路三号”可以以电影资料馆为依托,在微信上发布电影上映的信息,在正文后附购票链接,方便读者直接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电影的推广。(注:“OTO”是“OnlineToOffline”的简写,即“线上到线下”。其核心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上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享受服务,一定程度上缩短消费者决策时间。)
同类型的电影公号中,沙丹比较欣赏“虹膜”、“桃桃淘电影”。“虹膜的主编magasa知识广博,从BBS时期,到豆瓣时期、博客时期,他在业界的贡献、个人能力和影响力业界都是有目共睹的。他也能吸引一些年轻的影评人为他供稿。桃姐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有趣的一个人,他非常勤奋,每天早上很早就更新公号。有一年北京电影节我跟他在宾馆住过一晚上,我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在那儿编辑微信公号文章,我早上醒来的时候他还在那儿编辑微信公号文章。”
各个电影节的定位很不一样,比如戛纳是偏精英化的,以卖片为主的;柏林电影节主要是服务公众的。我们学习的更多是多伦多电影节、釜山电影节等旨在促进区域电影发展啊这样的电影节。这与中国目前的电影发展和地位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一年两之内很快就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票仓。中国面临着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转变的过程,国家的票房好,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电影都是有吸引力的。所以对北京电影节的定位就不是一个艺术性的电影节,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区域电影发展中心的支撑城市这样一个方向。
答:当然了。很多独立影评人都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号,比如magasa的“虹膜”、桃桃林林的“桃桃淘电影”、我自己的“文慧园路三号”,其实对艺术电影的推广和消费也是多少起到一些作用的。
我觉得近年来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好,很多曾经都没有机会进入主流影院的电影现在观众都可以在电影院看到。再比如说张国荣在几十年前拍的艺术片还能通过新的方式在院线重新上映。我们电影院线的银幕数也越来越多,可容纳更多文化多样性的作品。
自媒体时代的观众是需要你去引导他,同时也需要你去尊重他。因为观众不比你差,不比你傻,即便他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一直是与观众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我是更多地以服务型的心态去面对观众。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或者学者高高在上地俯视观众。我们虽然尽心尽力,但电影放映有时可能会根据一些不可抗力造成一些遗憾,我对这些遗憾还是非常难过的。观众可能会在我的微博或者微信上给我一些抱怨或者反映,我一直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化解观众的负面情绪,比如用电影券安抚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