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亲珞雨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两期陆续推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激励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热爱成就事业,汗水铺就坦途。36年,74条公路,127个县,近5000公里的公路,李忠海带领团队以脚丈量云南、用心连接千山,为云南铸就四通八达的血脉,推动云南经济发展。更连通了东南亚,让“中国制造”的公路走出国门。
1980年,14岁的李忠海因为见证丽江至家乡永胜的公路建设,对公路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着成为一名公路建设者。因此高考时他坚定地报考了云南交通学校,并于1987年毕业后放弃了条件较好的行政单位,投入到公路建设工作中去。
1990年6月,安宁至楚雄汽车专用二级公路路线方案现场核查,李忠海作为核查组最年轻的组员,跟随着同事翻山越岭核查路线多公里湿滑的山路,任务完成后同事的腿已经无法弯曲,需要别人抬着上车。李忠海被同事这种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艰苦奋斗精神所深深触动。
2002年,昆曼大通道老挝援建项目磨丁至南塔段测设,李忠海被抽调到岩土工程部参与该项目的测设,负责野外测设技术管理。他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这个信念让他舍弃休息时间,不顾环境的恶劣和危险,坚持核实每个点的情况。
昆曼公路有一段穿过原始森林,当时的测量时间是四五月份,正是老挝最热、降雨量最大的时候,为了避免偏差,李忠海带人去实地一个点一个点地反复测量。一会儿倾盆大雨,一会儿烈日暴晒,原始森林里的旱蚂蝗早爬满了他们的全身,但他们没有退缩。翻山、越岭、过沟,天黑了还继续留在原始森林中进行摸索。经过不懈的努力,李忠海与同事一起让公路最终完美闭合,没有任何偏差。李忠海说:“那样的经历虽然辛苦,但大家心里面还是乐滋滋的,这个项目最后能够圆满完成,我们付出再多的汗水都值得。”
2012年龙瑞高速建设设计过程中,李忠海因肾结石发作到云南结石病医院做了经皮肾取石手术。但出院后的第三天,他就前往龙瑞高速公路开展设计技术交底。
云南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条件复杂,对于公路建造来说,本来就颇具难度。李忠海抗住压力,秉持初心,始终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公路建设中,将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视作一次次突破的机会,“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创新多种山区公路展现思路。
每次在接到项目时,李忠海首先要在大比例图上根据原来的控制点研究设计方案,从1:100000、1:50000、1:10000、1:2000的图上确定路线,把控制点穿起来,结合城镇规划、基本农田规划、生态红线规划,以及不良地质等,做出初步方案。再与专业地质人员到现场去进行地质调配,反复优化,把大的控制点的不良因素控制好。每一个路线最终确定,没有二三十个回合的修改是不可能的。
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对设计理念、建设技术、环保、智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忠海不断学习,由他设计的高速公路屡次创造“第一”的记录,并屡获大奖。
为了克服龙瑞高速公路的连续高差,李忠海采用八字展现;为了保护农田和自然保护区,李忠海“依山办事”;为了避免桥墩落墩瑞丽江,他采用矮塔斜拉,一跨跨越瑞丽江。
香格里拉到丽江高速公路设计中,因金沙江虎跳峡附近规划了一个龙潭电站,加上地质复杂,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李忠海在虎跳峡金沙江大桥采用了独特的悬索桥设计,主跨766米,这是世界上首座采用此理念设计的桥梁。
“百尺竿头需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从设计理念到设计技术,李忠海始终关注着、学习着、思考着,并应用到自己新的线路设计中去。无论是避让耕地农田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龙瑞高速公路到生态公路典范的思小高速公路,无一不体现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环保、生态设计理念。在闲暇之时,李忠海常常自己开着车去看高速公路。对于自己团队的设计他保持反思,“我要看看,我们还有哪些做得不足的地方,今后还要改进”。
秉持着“传帮带”的精神,李忠海组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青年职工培训技术传递经验,并积极与其他团队合作创新,研发技术,争创一流。
2021年底,云南的高速公路里程达1万公里,居全国第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作为云南高速公路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李忠海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云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诸多荣誉加身,他想的是岗位的坚守与社会的责任,是道路设计如何创新,铭记的是团队的帮助。
无数困难,无数艰辛,一生热爱,一生前行。李忠海14岁时的理想与从业三十余年的勤恳努力,每一里路都是见证,每一里路都是勋章。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朱兆云:数十年躬耕不辍“医药之花”在云岭大地绽放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耿家盛:30年匠心磨就车工一把刀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增智:用荧幕连接起山里山外的世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辉:三十年奔跑在创新一线的电网“卫士”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陈向华:三十年锤起锤落铸就铁运安全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尼玛拉木:一个女邮递员的20年雪山邮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郑瑞东:与电共舞17年 高压线路上的穿行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蒋秋香:从农民工到大工匠,奋斗的青春最闪亮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付家祥:奋斗在化工厂生产一线的实干家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起明:扎根电务生产一线的铁路信号守护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舒群:用一生研究一个行业 果农心中的“红梨妈妈”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王靖生: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他把怒江脱贫的故事告诉世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阮鸿献:用一生一心做药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滇南药王”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缪沅振:凭肉眼可分辨精矿品位 矿工厂的“拼命三郎”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番兴明:培育那粒改变世界的种子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邱仕强:二十年创新钻研 卷烟厂里的“机械医生”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昕成:用绿色基建守护云南的绿水青山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淼:24年匠心筑梦的高炉“铁人”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陶春:让云南民族文化在艺术舞台上盛放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黄洁:困境中迎难而上 证券市场的冲锋开拓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娜倮:奏响拉祜群众致富乐章的“百灵鸟”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王金会:扎根大山深处的“螺丝钉”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杨德良: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幸福社区的领路人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杨建权:志在高空 用专注搭起通向远方的航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曹正发:用赤子之心铸就甘蔗“甜蜜事业”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邹路遥:忠肝义胆炼就特警中的特警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袁家祥:30年生死救援 数万矿工的生命守护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农加贵:照亮深山孩子求学路的一盏“明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赵学全:机床车间里的“生产虎将”“时代领跑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钟焕娣:开创了属于中国女子的长跑时代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肖曙芳:儿科重症病房里的医生妈妈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钟顺和:只要能保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值了!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俸爱国: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幸福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何黎:突破世界性皮肤病难题 把科研成果服务到患者身上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带领云大进入国家211工程 89岁老校长王学仁的家国情怀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魏光虹:用激情感悟语文 以教育激荡生命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曹天德:不忘人民医生的初心 让边疆人民能真正看上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蒋兴建:不懈奋斗只为群众的“老代表”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丨陈朝纲:一生一技 以匠心守护人民电力事业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马维亚:帮助环卫工人实现自我的“贴心人”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胡明成:托住“粮心” 守好“粮仓”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印春荣:刀尖上行走的缉毒英雄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林:勤学、钻研、苦干 做无愧于时代的机械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