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源堂清肠茶4月20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郑州主题系列短视频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作为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发布会介绍了拜祖大典相关情况,重点发布了500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郑州主题系列短视频,包括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共同策划摄制的纪录短片《文物里的郑州》、与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征集评选出的“根亲中国”华语电影短片以及“郑州之眼”“行走郑州”系列短视频,多角度、多主题、多手法展现郑州的悠久历史和城市魅力。相关视频在“云拜祖”平台进行展播,部分视频将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和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百度等网络平台陆续播放。
郑州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最主要实证地之一,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根主脉所在地,拥有展示中国早期文明和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薪火相传、连续不断的独特资源。十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八千年的农业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都在郑州有典型遗迹,特别是5000多年文明史在郑州从未断过,近乎全景地展示了华夏文明孕育、创新、发展,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新时代,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构筑文化发展高地,是国家赋予郑州的重要使命,也是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共同策划摄制的50集纪录短片《文物里的郑州》,每集5分钟,中文解说,中英双语字幕。内容涵盖郑州一系列最重要考古发现和文物遗址,活化展现郑州最重要考古发现。
为确保《文物里的郑州》内容权威准确,摄制组特聘王巍、李伯谦、刘庆柱等十多位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担任顾问。为契合青年人的阅览偏好,并兼顾海外受众的认知特点,在策划摄制过程中,努力挖掘文物最有现代感的话题和元素,运用了动漫、演绎、拟人特效等多种手法,力求深入出,通俗解读,趣味表达。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和朝圣地,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出生、创业和建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力量,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独特贡献。
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系列活动,“根亲中国”华语电影短片大会以电影为媒,已举办9届,构建了华语电影人致敬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重要平台,展示和弘扬了黄河文化、黄帝文化、根亲文化,促进了电影艺术在中原的交流、交往、交融。
华夏文明伴随着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不断前行,浸润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脉,九年来,全国各地的华语电影人积极参与、热切互动,创作了一部部描绘中华大地面貌、刻画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像。此次选择优秀作品展播,用光影向我们展示锦绣山河,讲好中国故事,既有对华夏故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对现实社会的观照……无论是天涯海角还是大漠边疆,每一部影片都在用不同的乡音讲述着相同的家国情怀、中国故事、根亲文化。
《郑州之眼》是郑州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精品之作,入藏国家方志馆中原分馆,已成为郑州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郑州之眼》从另一视角解读郑州建筑之华美、生态之静美、城市之优美。视频采取大量航拍镜头,定格多彩缤纷的城市文化,诗意呈现郑州“烟火气”。《郑州之眼》分为《航拍郑州》《春天里的郑州》《时尚之都》《山河祖国美》等,涉及城市风貌、地域生态、历史人文、本土文旅、网红地标、自然景观等方面。微观叙事,本土特色,关注身边,感受平凡。
《黄河桥》厚重朴素的画面配以磅礴大气的背景音乐,讲述的是郑州百年变迁的人文历史;《一树千年》品味的是“红色”传承和本土特色文化;《夹津口红叶》描绘巩义城郊霜染山野,带我们领略如火如荼、张扬热烈的缤纷秋色;《谷子熟了》农民贴面亲吻沉甸甸粗大谷穗的特写,发自内心的喜悦引人共鸣。
郑州历史文脉不断,延绵有序,“行走郑州”系列短视频,正是一扇扇发掘、放大、展示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质、气质的窗口。
西施遗址精工细琢的细石器,为新石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河村遗址的天文彩陶纹饰与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遗迹开启了史前中原窥测天象的历程;“河洛古国”三重环壕与夯土基址共生、彩陶与牙雕家蚕共存,东赵古城中新砦、二里头、东周三座不同时期的城址层层相套,诉说郑州早期文明的发轫与发展模式;郑州商城,城墙巍峨,内有书院街高等级贵族墓葬,外有望京楼、白寨商城拱卫相望,城内的三座青铜窖藏坑更是为华夏千年以来的礼制文明奠定了基础。
千百年来,中原文明在黄河的滋养下灼灼其华,传承是责任,建设是使命,共享是目标。王城岗、新砦、郑州商城、小双桥4处夏商王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展示等,活化文物资源,共享文化遗产,让历史馈赠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部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城市的文化力量。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让古城焕新颜。文脉相继、星光璀璨的诗意郑州,融入二七名城的红色基因,酝酿着新时代的故事。被商业赋能的文旅样本、非遗传承、中原文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为城市增添时尚度。500部郑州主题系列短视频,将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全面彰显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形象,一个个动人故事,奏响郑州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以“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为主题,2023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27日在福州举行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上启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将同期举办本地区2023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
研究人员表示,新型凝胶似乎触发了小鼠身体在对抗胶质母细胞瘤时难以自行激活的免疫反应。
为使离子变得非常冷,海勒兹团队用激光照射离子,使其失去足够的能量,变得几乎和绝对零度一样冷。
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于27日在福建福州拉开帷幕。
这些技术极大扩展了可用于古DNA研究的样本范围,将有力推动人类学、进化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在伽马暴09A最亮的阶段,“慧眼”卫星和“极目”C星恰好处在能观测到它的轨道位置和工作状态。
平台主要面向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科研类用户,针对遥感应用研究,提供海量的遥感数据、丰富的算法工具、充沛的计算资源,形成便捷接入的“云”科研环境,打造协同高效的科研生态链。
在“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画上句号后,我们的探月步伐跨入一个新阶段——建设月球科研站。
当日,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分批顺利放归进入长江干流新螺和石首江段。当日,来自长江天鹅洲故道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分批顺利放归进入长江干流新螺和石首江段。
我国自主研制的地效翼船信天翁-4。张勇摄4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某试验基地了解到,我国地效翼船再获重大突破。该中心科研团队不断打磨地效翼船实用化设计技术,对地效翼船气动力技术、耐波性技术、实用化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并在结构外载荷优化、先进复合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美国天文学家使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发现了近300亿光年外的史上最遥远星系团。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观测到星系团的7个星系,但科学家一直不知道它们离我们有多远,也不知道它们是否线
青藏高原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像鼠又像兔的动物——高原鼠兔。先跟大家分享一段网友的自然体验经历:在8月青藏高原最美的季节,小赵和朋友结伴来到青海三江源进行自然体验。从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官网上看,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呈下降的趋势,已被列入易危物种。
“源于化湿败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抗病毒和抗炎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截图。化湿败毒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研制,是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理论和临床疗效的物化载体。
4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次飞行任务。
24日,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中国宇航新动力铜川试验中心所属)考台试车圆满成功,可以正式投入工程应用——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以这一独特方式,庆祝第八个中国航天日的到来。
4月24日,国新办就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举行发布会。申长雨介绍,2022年,新修改的反垄断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种子法正式实施,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和地方试点有序推进,遴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为推动新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引领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在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控外来生物入侵、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强化绿色发展技术供给等四方面加快科技创新。下一步,中国农科院科技工作者将聚焦新疆粮食、棉花、畜牧、林果、现代种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助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点火,他们为火箭飞天发令——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01”指挥员团队
题:点火,他们为火箭飞天发令——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01”指挥员团队”2018年5月21日5时28分,随着“01”指挥员张光斌一声令下,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烈焰腾飞、声震山谷,托举着“鹊桥”号中继卫星直刺苍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智能网联巴士901线测试车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道路上停靠。据悉,作为全国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建设布局的区域,雄安新区数字道路建设总里程未来将达到500公里,目前容东片区153公里数字道路已投入运营。
从植物学角度来说,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的颗粒常被称为果实;但在农业上,玉米籽粒又往往被叫作种子。其实,从植物学角度来说,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的颗粒常被称为果实;但在农业上,玉米籽粒又往往被叫作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