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o 1465当您来到荆州,站在古城墙脚下,内心是否会有一丝丝的敬畏?当您来到荆州,走在古城墙脚边,是否会被眼前的一切触动?
数千年的荆州古城墙,牵连着一座城池的历史命脉,是默默守护古城文化的外衣,虽几经沧桑,却始终存在着。荆州古城墙的修复工作一直进行着,许许多多的荆州人都期待着《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实施,能让古城变得更美、更具有楚文化、三国文化的魅力。
在荆州有一些历史景点因年代久远,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这些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经典故事被流传至今。今天,荆州新闻网推出系列报道《荆州古城守护调查》之历史篇《荆州故事 一段不该遗忘的历史》。
有人说,她是从荆州走出去的女皇;也有人说,是荆州的水土养育了她并赋予了她灵性。在荆州,虽然有不少老人都能讲出与有关武则天的传说故事,但是这位在荆州长大并从荆州特诏入宫的一代女皇,却一直被荆州人所遗忘
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公元624年出生于长安古城,其父武士当时任扬州大都督。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皇帝下令裁并都督府,武则天的父亲被调往唐朝四大都督府之一的荆州府任大都督,武则天又随父母迁往荆州,这一年她刚满8岁。唐贞观九年五月,即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这一噩耗对忠诚的武士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悲伤过度,武士吐血而死。这一年,武则天年仅11岁。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武士的灵柩被运往长安,由于异母从中作梗,武则天和姐妹们没能返回祖籍山西文水,滞留在了荆州。这一留便是漫长的7年。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则天14岁,已出落成一个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且气质非凡的大闺女。据荆州老南门一带的老人讲,武则天当年应诏入宫做“才人”时,就是从老南门外的一条小路进宫的,打那时候起,人们便将这条路叫做“御河路”,并一直沿用至今。还有人讲,当年的长江就紧挨着荆州古城,后来由于洪水的不断冲刷,长江才逐渐改道向南远离。武则天当年就是从江边坐船进宫的,所以现在这里仍然有“御路口”和“御河村”等与武则天有关的地名及传说。这些,虽然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但武则天在荆州度过了她的童年以及少年时光,这是有史可查的。
有关武则天在荆州生活7年的史料,权威史料书籍《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已故荆州都督武士之女,年方14岁,太宗听说她貌美,诏入后宫,册封为才人”虽然只有区区数十字,但从这部颇具权威的史书中,我们对武则天的童年以及她从荆州被诏入宫这段历史也就再清楚不过了。除此之外,武则天的生平及其在荆州的记录,宋欧阳修、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唐会要》以及《唐大诏全集》等史书中均有记载。
息壤是古代宗教信仰中崇拜的一种镇水神物,在神话传说中,它是一种能无穷无尽自生自长的土壤。大禹治水时,曾用息壤堵塞洪水。息壤神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一种美好愿望。在荆州古城老南门外,沿护城河西行2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相传这就是鲧禹治水传说中的神物息壤。
《三海经》云:“禹以息壤堙洪水。”息者,乃平息之意;壤者,泛指治理堤岸管涌的填充之物。网友“洞庭扬雪”在博客中介绍,关于息壤的来历,在荆州一直广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上古时候,大禹来到荆州疏通江水,在古城老南门外突然发现一股大水从地下源源不断喷涌出来(人们俗称此种现象为“管涌”)。他通过仔细查看,才知道水穴原来连通长江。如果不迅速止住管涌,荆州城势必洪水滔天。就在管涌越来越大的危急时刻,大禹毅然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宝物镇水石投入水穴之中,再与众人一道急忙填上泥土。不一会儿,大水应声而止。不知过了多少年,那镇水石和泥土一起渐渐变成了“息壤”。江水上涨它也上长,江水下落它也下沉,永不耗减。当地人说:每当遇到干旱年份,大家只要在息壤上挖几锹泥土,马上就能看到乌云滚滚,雷声轰鸣。不多大功夫,暴雨倾盆而下,方圆百里的旱情顿时不见踪影。也正是由于息壤在此,荆州城老南门一带从来没有水患之灾。息壤,古荆州“神土”也。
网友“洞庭扬雪”在博客中说,荆州息壤的传说,除《山海经》外,《淮南子》、《溟洪录》等古籍中也有记载。苏东坡所作的《息壤歌》,千百年来一直为荆州百姓所传诵。荆州人民为了纪念治水英雄大禹,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息壤故址修建了禹王庙,内藏有宋代石刻和元代残碑。历朝历代的荆州府官,深知荆州治水乃命脉所系,上任之初总忘不了要拜谒息壤故址。煌煌华夏神州,有息壤者惟荆州一地也。而今,每当来到荆州古城,除感受浓郁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之外,凭吊息壤故址也是一项深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在息壤故址上盘桓,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荆州息壤穿越历史的时空,必将为后人留下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位于荆州东环路护城河畔的张飞一担土,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高6米,长14米,虽为一小平顶土丘,但却因传说美丽且与张飞有关,向为世人关注。南朝宋代盛弘之《荆州记》对张飞一担土有这样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一峰回然,西映落月,远而望之,如画扇然”,故张飞一担土又名“画扇峰”。其上曾建有六角小亭,当时被誉为荆州城八景之一。
张飞一担土是怎样形成的,源于一段神奇的民间传说。相传,关羽镇守荆州时与九仙女打赌比赛筑城,以半夜雄鸡打鸣为限,谁先筑成,谁就拥有对荆州的管辖权。关羽发动全体守城将士,巧用芦席代土筑城,很快完毕,并使人到鸡笼边学公鸡叫,引发全城鸡鸣四起,仙女在朦胧夜色中见东城已筑好,便溜之大吉。此时从公安闻讯前来助阵的张飞,双手拎着两筐土行至马河边,得知关羽已胜券在握,喜不自胜,于是双手一松,两筐土倾倒在地,“张飞一担土”因此而成形。但实际上被人们称为“张飞一担土”的土堆,其实是三国时期攻城战中为了围城、攻城而构筑的军事工程。在长期的守城与攻城的争战中,形成了几种攻城打围的基本方法,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起土山”。
公元222年,魏国派曹真等人进攻荆州城,曹军使用了“起土山”等攻城战法。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记载的的呈“扇形”的巨型土丘,就是三国时期攻打荆州城时的“土山”。只是当战争的烽烟散去后,人们早已忘记了这些“土山”的真正用途,而是将它当成人们的休憩游玩之所,还赋予了“画扇峰”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
张飞一担土,既有文献记载作为依据,也有民间故事作为烘托,还有古代军事史上的历史价值,是荆州古城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出荆州西门约3公里,有一处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景点,这就是与关羽有关的点将台。
点将台,又称将台,紧靠荆(州)马(山)公路,台高约7米,周长约100米。相传当年关羽镇守荆州时,经常在这里操练兵马,出征时也在这里点将传令,故后人就将这处高台称“点将台”。
点将台为何至今仍闲置不为人知呢?记者在现场看到,点将台不仅看不到任何保护标志,而且其上面坟茔遍布。多年前因修筑荆马公路,还将点将台削去了一角,至今仍能看见许多古老的砖石及陶片。如此一个美丽的传说和景点,至今仍未发挥其应有的供人游览的作用,实在是令人遗憾。在点将台附近做生意的张大爷告诉记者,解放前他还是小孩子时,曾看到有人在点将台西北角钻井,挖出过与荆州城墙砖一般大小的砖头,还有石灰和糯米浆。这就充分说明此处应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但究竟属谁的墓葬,史料上却并无记载。专家分析,从点将台挖出“城墙砖”这一事实分析,此地属古墓葬是无疑的。同时还可以推断,该墓葬应属汉代或六朝期间的砖墓。
因此,有市民建议有关部门:利用点将台是城郊、又通公路的有利条件,进行适当的保护与开发,同时竖立起保护标志,还可在点将台上建一座与关羽有关的寺庙或者凉亭、竖立有关典故石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开通城区至点将台的公交专线车,以便市民和游人前去游览,让这一珍贵的景点早日“活”起来。
荆州文庙,即原江陵县文庙,位于古城荆州中路西段南侧的荆州示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后经过乾隆九年、嘉庆元年两次扩建修缮,殿阁成群,雄伟壮观,后毁于战乱,仅存棂星门和大成殿,现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作为地方重点文物,文庙不仅承载着荆州的历史记忆,而且融入普通百姓生活,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庙的建设对整个荆州古城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它在延续文化脉络的同时,也将更充分地发挥文庙的文化生活场所功能。”有专家建议,文庙旅游开发以文庙古建筑群的恢复为主要内容,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古建维修方针,按照文庙的原有制式,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原有建筑风格。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经验,组织文庙祭孔祭祀仪式,使其成为荆州重要的文化盛事和旅游者旅游体验机会。
荆州古城在2000多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数以百计的历史文化资源因各种原因遭到破坏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在荆州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根据这些已经灭失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析其历史意义和旅游价值,重建部分已灭失的人文景观,再现千年古城的深厚历史底蕴。敬请关注荆州新闻网系列报道《荆州古城守护调查》之发展篇《百花齐放 荆州古韵千年歌不断》。(记者 杨优 肖琦)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