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发财网中国是一个文化传承大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很多传统节日,其中中秋节是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般来说,中秋节的节日内涵是团圆,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中秋节的节日内涵也存在着变化,中秋节主要形成于唐朝时期,是社会上层人士的节日;到宋朝时期,随着文化的普及,中秋节也从上流社会流向各个阶层;然而在南宋时期,由于靖康之乱,国土沦丧,中原百姓被迫背井离乡,中秋节的内涵从单纯的亲人团聚,上升为对收复故土的渴望。
可以说,中秋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也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本文将介绍中秋节在不同时期节日内涵的演变。
关于中秋节的形成,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我认为中秋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节日,它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长时间逐渐形成的。
中秋节最早可以追随到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对于自然的崇拜,中国自古就有,在周朝时期就有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在汉朝刘安的《淮南子》中还记载了关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这也构成了中国古典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普遍崇尚修仙问道,寻求长生不老,这就对月亮产生了更浓烈的兴趣,这一时期的文人在诗词中,增加了对月亮的描写。
然而在唐朝之前,八月十五只是秋天的第二个月份,并没有形成中秋节的文化内核。一直到唐朝时期,八月十五才在文人阶层之间逐渐流行。
在唐朝的诗词中,关于八月十五的诗词很多,可见八月十五已经在唐朝时期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据刘德增统计,《全唐诗》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有 111 首,出自 65 个诗人之手。
尽管中秋节形成的时间,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是我还是认为是形成于盛唐之时,在唐朝之时,关于八月十五与中秋节之间的传说就已经很多了,尤其是与唐玄宗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当时传说唐玄宗已经名列仙班,还在八月十五游览月宫,这与前面关于嫦娥奔月传说形成完美闭环,深受唐朝人的信赖。
唐玄宗将近三十年的开元盛世,自己的内心也大大膨胀,唐玄宗本身崇尚道教,嫦娥奔月也是道教的神话传说,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李隆基曾在开元十七年将中的生日定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虽然八月五日与八月十五,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联系,后来二者逐渐融合,有可能是中秋节形成的最初形态。
可以说,中秋节的形成,与唐朝的盛世脱离不了关系,在大唐盛世下,文化人渴望通过这种节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尽管这种节日的内涵还是模糊的,没有真正形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秋节的内涵。
在关于中秋节的最早起源中,除了唐朝的说法之外,很多一部分人都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宋朝,原因就是在宋朝时期,已经明确将八月十五作为官方节假日。
我个人还是这样认为,不能说因为得到全民的认可,这才算是一个节日,唐朝时期虽然没有普遍流行开来,但是他至少已经存在了。
当然,争议都需要搁置的,在宋朝时期,中秋节的确从唐朝的高端文化交流,变成世俗化的全面狂欢。
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很大程度上是从唐朝到宋朝,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氛围的改变,以及传播媒介的进步。
我们知道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可科举取士的制度,然而唐代的官员选拔其实并没有离开传统的官员任免制度,在唐朝时期通过科举而选拔的官员寥寥无几,唐代的科举堪称是科举史上最难的考试。也就是说,唐代的科举,依然是少部分有文化人的专属。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虽然在唐朝时期,造纸术与印刷术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成本依然很高,文化的迸发还是发生在宋朝,随着造纸术与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宋代文化发展为又一个历史高峰。
而随着勾栏瓦舍等社会娱乐形式的存在,中秋节得以成为民众饮酒娱乐的重要活动。
在有关宋朝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一回讲到《燕青月夜遇道君》,讲当时的梁山为了接受朝廷的招安,派遣燕青到京城去疏通。
这个月夜其实就是发生在宣和三年的中秋,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燕青通过才艺打动了李师师,并且让李师师引荐给宋徽宗。
重点是,在中秋节这一天,皇帝都逛青楼,可见北宋时期的社会开放程度有多大。
尽管《水浒传》是一本小说而并非历史传记,没有什么可信度,然而《水浒传》实际上有着很多的历史原型,并非完全凭空捏造的架空历史的小说。
可以说,在北宋时期,中秋节因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后,进行的一种精神上的娱乐和慰籍,中秋节也走向了普通老百姓。
从唐朝到北宋,中秋节从上层走向大众,文化内涵主要也以个人情感,与阖家团圆为主,总体来说,它还不足以承载为一个更有深度内涵的节日。
唐朝和北宋时期,整体上来说,文化氛围还算比较愉快,老百姓也活的安居乐业,然而靖康之乱后,中原的老百姓为了避免战火,逃脱金人的统治,都南渡到南方。
中国古人一向安土重迁,靖康之耻后的人口大量南迁,使得老百姓对北方的故乡产生了深刻的思念,尤其在中秋月圆之时,人们更感觉到家人团聚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文人更多的突出了对阖家团圆,辛弃疾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中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山河重复的期望,南宋偏安一隅,就像残缺的月亮一样,现在月亮已经圆了,国土还能收回吗?
在这样的文化范围中,明月“团圆的特征和象征意义得到突出和强调,中秋节俗的内涵增加了阖家团圆的人伦涵义。”
很多人都认为南宋朝廷是一个偏安的朝廷,其实对于收复故土,也是很多南宋仁人志士的梦想,很多开明的统治者也有北伐的意愿,只可惜在复杂的局势下,农耕文明在对战游牧文明的时候,有着天然的缺陷,因此,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南朝政府,依然将中秋节当作官方承认的节日,在官方文书和法律制度中,给予承认,估计在推动文化融合的同时,也激励着老百姓收复故土的决心。
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从中秋节节日内涵的丰富与演变来看,来看从唐朝到宋朝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总之:“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类生活不断更新,节日风俗也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历史,看习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