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教清玄近期,辽宁歌剧院推出了新编歌剧《邓世昌》。看完这部歌剧,民族英雄的慷慨悲歌震撼心灵,关于甲午海战的殇思让人心绪难平。
民族英雄邓世昌,广东番禺人,清朝末年著名爱国将领。1894年,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撞击日舰,壮烈牺牲,时年45岁。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60多年前,著名演员李默然在其主演的电影《甲午风云》中,成功塑造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形象,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后来他担任辽宁歌剧院院长,一直希望创作演出一部完整讲述邓世昌事迹的歌剧。如今,该歌剧院经过10余年时间准备、近3年时间打磨,终于推出了歌剧《邓世昌》。
把晚清时代的民族英雄,呈现在新时代的歌剧舞台上,是一次艺术的创新。歌剧创作者只有在历史人文、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对封建时代作哲学思辨地认识理解,才能让这曲英雄悲歌触动当代观众的心灵,引发当下人们的思考。
歌剧《邓世昌》在内容设计上,可以理解为邓世昌的小传。该剧全景式讲述了他从少年求学到从军习武,从海军任职到舰船训练,再到参加海战、以身殉国的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这其中既有壮志报国,也有儿女情长,展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民族英雄形象。
海浪滔天,舰船林立,歌剧《邓世昌》的舞台设计令人震撼。全剧六幕演出,除主要人物在台前作正面表演外,人物的情感抒发、背后的矛盾冲突、客观情况的陈述,都是通过男女声合唱呈现。合唱队员身着清代普通百姓装束,如雕塑群像般在舞台错落而立,给舞台增添了历史沧桑感。歌剧通过动人心弦的歌唱,展现了邓世昌对和平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以及他怀揣梦想却处处碰壁的无奈与悲愤,在点燃观众爱国热情的同时,发人深省。
歌剧的高潮和结束,是甲午海战。那一天,日舰突然来袭,邓世昌率“致远”舰与敌鏖战。“致远”舰受到重创,炮弹也快打完了。这时,北洋舰队的旗舰帅旗被敌舰“吉野”号击落。形势危急,邓世昌毅然下令“我船升起帅旗”,把日舰炮火引到“致远”舰上。敌“吉野”号气势汹汹逼了过来……最终,他们决定和敌同归于尽。“致远”舰开足马力,鼓轮前进,撞向“吉野”号,全船官兵壮烈牺牲。
“淋漓血性,颇知忠勇三分”。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中,邓世昌等英雄体现出“勇士赴敌,视死如归”的军人血性,至今仍撼人心魄。但一支军队的取胜,仅依靠几个官兵的血性是不够的。甲午之战,短短8个月,显赫一时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留下的惨痛教训足以令后来人警醒。
“这就是现代工业的力量/遥想我的祖国/什么时候跟这里一样/我们不能永远落后/我们要奋发图强迎头赶上/那时不再被人欺侮/神州大地幸福安康……”这是剧中邓世昌到英国看到现代化船舰,极受震动时,发出的内心独白。然而在腐朽的清王朝,怎么可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当时的北洋水师,军风败坏,弊端丛生,演习训练更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支所谓的“新式”海军徒有其表,战力低下。剧中,当邓世昌得知修船的钱、买炮的钱、补充弹药武器装备的钱,被李莲英和奕譞等人克扣用于修颐和园,他带着愤怒冒死直陈,却无能为力,令人唏嘘。
甲午一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装备差距最小的战争”,却是一场“败得最惨的战争”。“定远”“镇远”“致远”“威远”……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多以“远”命名。然而,仅有愿望没有实力是走不“远”的。战争会最终检验和证明一支军队。看着北洋水师的惨败,我们会对“能打仗、打胜仗”、对“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有更加切实的、深刻的领悟。
有诗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血泪和耻辱最难在记忆的神经丛中消失。一旦健忘,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软化与萎缩。”刘公岛上,邓世昌雕像极目远眺,寓意深远。国耻犹痛,甲午海战带来的历史沉思远未结束。
我们要永远铭记那些为维护民族尊严、抵御外敌入侵而牺牲的英烈,要永远怀念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血洒疆场的不朽英灵。我们更要知道,接下来的路要如何坚定地走下去。我不由得想起了歌剧最后的歌声,虽见哀伤,但更见对未来中国辉煌的向往:前赴后继走下去/好光景必将会来临/那时候民富国强/建设起强大的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