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资源网86岁的“科技奶奶”徐章英,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经典段落,用诵读的方式来回顾自己的人生;
中国首位视障播音硕士毕业生董丽娜,以专业、充满力量的声音,带领获奖选手代表,共同诵读《长江》,展现长江奔流不息的生命力,抒民族泱泱之魂。
以声为媒、诵读经典。2023年12月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独家策划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圆满落幕。
数据显示,活动吸引了累计超10万人报名,全网触达量突破5亿人次,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引领大众亲近经典,《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如何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IP,并破圈传播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仅铸造了辉煌的文明,更创造、发展了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关键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央广网贯彻、落实习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于去年5月策划推出“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类IP,《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体现了融公益性、民间参与性、专业权威性于一体的内核特征。
公益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给人带来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成长的力量,丰富、完善个体的内心世界。《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坚持公益初心,从物质层面,为参赛选手提供实打实的福利、优惠,从精神层面拓展公益内涵、创新公益践行方式。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全流程免费对选手开放,打破了一些文化活动需要高昂费用的传统,为广大有志于诵读中华经典的人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全国总展演暨颁奖典礼期间,活动为数百位入围选手提供了无偿且高质量的食宿保障,确保他们专注于展演,充分体现了对参与者的关爱和支持。这在全国范围内的类似活动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参与者全满意度的反馈和社会大众的出色口碑。
同时,央广网独辟蹊径、创新策划,发挥权威声音媒体优势,从中华经典中汲取灵感,以诵读为形式,挖掘典籍中蕴含的文化力量、正能量,以文化人,让大众在诵读浩瀚经典中展示自我、抒发情感,感悟经典的魅力,唤醒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在全社会掀起朗诵经典、传承文化的新热潮。
著名配音演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明军认为,走进、亲近文本,用声音去咀嚼经典的厚度、温度,是诵读的本质意义。如今,多元、个性地表达自我、彰显风采的大众文化需求日益觉醒,《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从大众需求出发,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体现出较强的受众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根植于民间,给大众以丰富的精神滋养,来自民间的一代一代传承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并给大众以不竭的精神动力,这种绚烂无比的精神火花照耀当下社会,让普通民众可以获得正向、阳光的人生指引,这就是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在民间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但一些文化节目存在较高的专业门槛,将普通大众“拒之门外”,成为少数人的“狂欢”,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成为大众无法企及的殿堂。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走出了一条与之相反的创作之路——扎根民间、根植泥土,挖掘、释放民间文化创造热情、动力,不设门槛,无年龄、职业限制,打造群众舞台,自下而上引导全民诵读心中的经典,让传统文化深入百姓生活。
据传媒茶话会了解,自活动启动以来,来自33个省区市,总计10万名喜爱诵读、热爱中华经典文化的选手积极参与、踊跃报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诵读选手中,既有俏皮可爱的萌娃幼童、朝气蓬勃的青年,也有以传承经典文化为己任的教书育人之师,还有挚爱诵读、敢于发声的夕阳红群体,他们通过与经典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这是诵读大会的第一季,但却可能是我参与的最后一季。”《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启动海选报名不久,组委会便接到了“科技奶奶”徐章英打来的电话。“科技奶奶”深情讲述了自己教育报国的感人故事。人生暮年,她希望用诵读的方式来回顾自己的一生。
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的舞台,徐章英铿锵有力地诵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经典段落,并请人录制了一分半的视频。她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朗诵篇目,作品感动了无数人。
从活动发起到最后的总展演,董丽娜都参与其中。她认为,央广网发挥精品节目策划、资源协调优势,让热爱诵读的各界人士在舞台相聚、展示自我,能够激起对朗读的兴趣,让经典文化传播得更广、更久远。
创制爆款IP,必须以专业的策划、制作能力为依托,并凭借权威的影响力获得信任与口碑。作为权威的音频媒体,央广网在声音内容、产品生产与传播上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打造了《声动中国》《习声回响》等叫得响、出圈的爆款产品。此次,《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央广网继续发挥优势,以声为媒,用诵读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专业性,活动还邀请播音领域权威、知名主持人、专家,以及文化名家担任领读嘉宾及评委,汇聚播音、文学领域里的“最强大脑”,为活动提供专业赋能、权威把关、诵读示范。
比如,活动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央广播音员主持人导师陆洋、黎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闻齐、肖玉,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以及海霞、李梓萌、海阳、商亮、春天姐姐等众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作为领读嘉宾和展演评委。
在展演活动现场,朗诵艺术家陈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方亮等多位领读嘉宾进行诵读展示。其中,陈铎现场朗诵《乡愁》感情真挚、让人回味;陆洋现场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情澎湃、令人回肠荡气;蒙曼、李梓萌、春天姐姐等领读嘉宾在线上的视频朗诵同样引发共鸣,带着大家一起走入中华经典文化的“百草园”深处。
“在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作为国家广播媒体,央广网发起经典朗诵大会,培养全民语言思维、加强语言训练,为解决‘重文轻语’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示范。”陆洋评价,《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创意独特,具备公益性、权威性特征,开启了全民参与语言表达、训练的节目先河。
在中国当代语境下,文化IP已不再局限于文学、动漫、影视作品,诸如文物、运动、比赛等均可成为文化IP。衡量是否具有文化IP属性的标志是文化内核、高辨识度、大流量三大特征。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不仅仅是系列展演活动,更是一个超级文化符号即IP。
用朗诵的形式传承和发展经典文化,让文化创造的热情与活力涌流,这是其文化内核;超10万人参与、影响力传播半径深入到全国33个省区市,吸引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人群的参与,这是其辨识度;全网触达量突破5亿人次、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网络热搜、在抖音上播放量超2000万,这是其大流量的体现。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提供新视角、新形式、新平台。新视角——从下而上,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打捞基层声音,打造群众文化联欢大舞台;新形式——用声音传承经典,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大众以可知、可感、可亲的方式品读、传诵经典;新平台——发挥中央重点网站全媒体传播优势,融合多元渠道,唱响文化自信、自强时代旋律。
其次,发挥资源协调、外部融合作用,集结各方力量,优势互补,共同铸造精品IP。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的出圈不是单打独斗的“独奏曲”,而是多方融合的“交响乐”。央广网及其33个地方频道、34个省区市及其相关部门发挥各自在创意策划、协调把关、资源调配、落地宣传等方面的优势,共同画好文化自信、自强的“同心圆”。
央广网全面发挥活动策划、落地执行等方面作用,同时,协调、调配政府、专家资源,调动各地方频道,全面配合,做好落地、传播助力,多方力量融合形成合力;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与推广,吸引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活动。
作为《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总展演举办方,湖北省大冶市发挥在地承接优势,提供了资源助力,为观众带来一场中华经典诵读的视听盛宴。同时,作为中华诗词之乡,大冶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诵读大会有天然的契合性。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从大冶出发,会带领更多人爱上经典、爱上诵读,在中华经典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得到滋养。
最后,活动挖掘、讲述多样、多彩的平凡故事,传播正能量,让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播始于声音、美于吟诵、感于内心、“声声”不息。
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全国总展演现场,跨越千年的中华经典篇目化作选手口中的声声诵读,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而在舞台背后,陪伴中小学选手前来参演的家长们,也从他们的角度讲述着诵读大会的另一重内涵。
张女士说,女儿今年刚满8岁,从小便热爱诵读,是总展演小学组的选手之一,她在舞台上表现得很好。但张女士更看重的是孩子在台下的成长,以及为自己梦想不懈奋斗的精神;
陈先生坦言,儿子自从进入青春期,凡事都愿意自己做主。别人参加诵读大会,大多选择古诗古文,而他偏偏选取的是自己钟爱的一首现代诗,而且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实力走到了最后。
正所谓“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想实现爆款的出圈,既需要有优质的内容为前提,也需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态、贴近用户的渠道、平台作为支撑,唯有“酒香”“巷子不深”兼具才能打通文化IP传播的生态闭环。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吸引更多人亲近中华经典,《中华经典诵读大会》开展创新性报道,打造融合传播模式,利用新技术、新形式,开展系列化融媒体报道,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让正能量挺进主战场、主阵地。
一是形式创新。《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用直播+短视频+网络专题等多媒体方式,通过新媒体演绎、再创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活动累计共推出40余场直播,发布近6000条内容,包括600多条短视频,内容涵盖全国总展演活动精彩瞬间、嘉宾诵读、专家点评、优秀选手作品展示等内容,不仅全方位提升了广大受众对活动的认知和关注度,也获得了活动报名人数的有效转化。
二是社交传播。央广网APP精心打造上线《中华经典诵读大会》专题产品,用户可以通过APP报名,掌握个人状态和活动进程,了解活动情况,接收信息通知,并进行转发,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利用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不仅扩大了活动的传播声量,也为网友评论、点赞、转发等互动方式提供了可能。央广网微博线个相关线万。
三是联动协调。活动发挥总台传播优势,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全媒体传播——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对活动予以报道聚焦,辐射全国受众;央广网、央视频、云听等六大平台同步直播《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全国总展演暨颁奖盛典,全网观看量突破100万;此外,地方媒体、新媒体平台也纷纷参与报道,助推活动多层次覆盖,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
四是技术加持。活动在重要节庆和主题时间节点,融入AI等技术,增添报道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让传统的活动报道更具科技感。活动推出“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特别版、中秋佳节的方言版诵读经典视频《乡音咏诵寄情思 人间至味是团圆》,深受用户喜爱。
熔古铸今,用声音雕刻经典。借助大众熟悉的朗读形式,综合运用全媒体传播渠道,《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打破了文化普及的门槛,实现线上互动与线下参与的联动,使普通人也能在经典文化的芬芳中自得其乐,让传统文化滋养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用优质的作品与人民共情、与时代共振。
以声为媒、诵读经典。2023年12月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独家策划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圆满落幕。数据显示,活动吸引了累计超10万人报名,全网触达量突破5亿人次,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