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十八房散打是武术搏击运动项目之一,是以两个人按照一定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运动。
徒手搏斗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那时人们为了获取足够的生活物资,逐渐学会了拳打、脚踢、擒拿等动作,据有关考古资料证明,远古人类除了使用简单工具外,还需要徒手与大自然抗争。
人与兽斗虽然只是生产劳作,却也为武术的出现埋下了种子,到了出现人与人斗的时候则是为徒手搏击奠定了基础,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相近于比赛形式的“春秋角试”,那时人们多尚武。
到了秦汉三国时期,相博开始分化为“角抵”和“手搏”,角抵类似于今天的摔跤,以摔为主;手搏则以打为主,同是也兼有摔。
到了隋唐时期,角抵和手搏开始盛行,隋唐五代时角抵手搏备受重视,比赛几乎形成了制度。社会的繁荣使手搏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有了武举制之后,更促进了武术向精炼化、规范化的进程。
宋元时期手搏在民间广为流行,这时的手搏已经开始以拳、肘、脚并用的的形式,并出现了比赛规则,这时手搏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范。
元代随下了禁武令,但民间习武练拳却仍屡禁不止,到了明代手搏多称为“白打”或“搏击”,比赛则称为打擂台,到了清朝开始涌现不少练武的“社”“馆”,同时出现了许多门派和理论,创新出了许多武术套路,这时人们已经开始重视习武的健身、防身、修身养性的作用了。
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武术一起想体育发展,1928年10月民国政府中央武术馆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这次比赛不分流派、不带护具也不分级别,比赛不能击眼、喉、裆部,采用三局两胜,双败淘汰制。到了1933年第二届国术国考便有了护具的规定,比赛按性别、体重分组,击倒对方为胜,没有时间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套路率先得到了发展,被以运动的形式在全国进行推广,作为竞赛的重点,散打运动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1979年3月,武术散打开始受到重视,在原浙江体委、原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开展武术散打对抗项目试点训练;同年五月在南京市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述单位在大会上进行了公开表演,1980年5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表演的省份越来越多,同年10月国家体委制定散手(散打)竞赛规则初稿,并按这一规则在北京就行了全国十单位散打邀请赛,这标志着武术散打已经走向了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研究,散打项目训练、竞赛规则逐渐完善,1989年国家体委武术散打确定为国家正式竞赛项目,同年10月在江西宜春开展了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1990年正式出版《武术散手(散打)竞赛规则》,武术散打从表演进入了正规化的武术散打比赛时代。
1993年三大首次被列为全国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97年在第8届全运会上散打金牌增至三块。
2003年在上海举办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比赛共设11个级别,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至此武术散打开始走向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