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觉坤这个妈妈还说,从小她的父亲就对她非常严苛,要求她样样出色,她很不喜欢这样的教育。
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本想做个平和的妈妈,可不知不觉,自己却越来越像父亲,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面对不领先、不拔尖、没有数一数二能力的孩子,爱之深,恨之切,心里不免对孩子失望。
无法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更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也正是身边很多父母焦虑的最大来源。
树妈曾看过一个实验,是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的研究成果,他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二个就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成就问题:如果父母高成就,孩子能维持这种高成就吗?
实验结果是:如果父母身高非常高或非常矮,孩子在大概率上,会向正常状态偏移,可能会比正常人高或矮一些,但大概率上不会像父母那样高或那样矮。
孩子的个人成就,也跟这个趋势一致:父母成就高,孩子高成就的概率只有36%。
尽管这个概率,比正常家庭孩子高成就的概率多一些,但也是表现出了回归常态的趋势。
也就是说,无论父母高矮、成就如何,孩子大概率的走向,都会靠近“大多数”的正常状态。
我们期望孩子成功、优秀,这本没有错,但如果想要把这带有祝福和企盼性质的念头变成真的,恐怕真不是一件易事。
孩子平凡,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能承认孩子平凡,抱着孩子不凡的执念,疯狂改造孩子。
男孩穿着宇航服的照片,全家其乐融融的合影,在黑暗中,被父母揭掉,继而被奖状取代。
果真,房间亮了起来,四周的墙上,贴满了奖状和勋章,男孩的未来,看起来一片光明……
可此时,男孩却发现,自己的手脚都被拴上了提线,他呆头呆脑,机械地向上攀登。
被父母高期待,严操控下的孩子,有了看得见的过人成就,可痛苦麻木的童年,又让孩子过早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记得作家陈丹青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不是说,对待孩子,我们要放任不管、静待花开,而是要根据孩子本身的水平,生出更合理的期望值。
因为太过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会在父母盲目操控下,最终让孩子适得其反。
记得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时,班里有位保育员老师,年龄有点大,但温柔又有爱心。
她的第一个孩子,几个月时发现脑瘫,那时医疗啊康复啊都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孩子一岁多离世了。
休整两年,老师要了第二个孩子,可是很不幸,第二个孩子依然也是脑瘫,依旧在一岁多离世。
很幸运,孩子很健康,可唯一的缺憾是:孩子长到上学时,脑子没有那么“灵”,总显得不开窍。
她逼孩子晚睡,死记死学,题海战术,直到孩子不堪重负,一场重感冒加心肌炎差点酿成大事,老师才幡然醒悟。
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强加改变,不是“为他将来好”,而是在“剥夺他现在的能量”。
虽然后来老师的孩子最终也没有出人头地,依然随大溜地上了普通大学,找了普通工作,组建了普通家庭,过着普通人一样又喜也有忧的日子,可老师却觉得:孩子能健康平安地生活,就是最大幸福。
因为除了要拔尖领跑,考好成绩,有高成就,孩子能平安健康地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出幸福,才应该是父母不放弃的教育初心。
周国平曾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的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的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49岁的梦园阿姨,本是来上海“陪读”的,可宿管的工作,业余时间还算充裕,梦园阿姨就萌发了和儿子一起考研的念头。
备战700多天,阿姨的儿子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她也被广西大学录取。
阿姨每天早晨上班前学习3小时、坚持天天背单词的事,也被网友们“挖”出来,被学校的学生们当做楷模。
作为普通人,虽然我们站在人群不起眼,但如果能调整好心态,带着一颗匠心去认真对待工作,让这份匠心闪耀光彩,依旧能创造不凡的闪光点。
幸福就是成功,普通不等于平庸,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不是只顾享乐、追求平庸,而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感受爱与被爱,体验到创造、创新带来的幸福感。
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爱,体验幸福,发挥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一个孩子最大的成功。
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不丢人!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难以达成这样的目标。
无论哪种生命状态,孩子尽力做,我们努力过,能让生命在陪伴、共同努力的过程中绽放光彩,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